轮到AI来写《人类简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语言生成到艺术创作,从社会结构到人类认知,AI 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 AI 带来的深刻变革:它如何成为新的“造物主”,重塑人类的认知与社会结构;它如何引发新的“宗教仪式”,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又如何在数据主义的浪潮中重新定义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七万年前,智能人凭借虚构故事的能力完成了第一次认知革命。
一万年前,农业革命让我们从狩猎采集者变成了农民。
三百年前,科学革命让我们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而今天,我们正站在第三次认知革命的门槛上——这次,讲故事的不再只是人类。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 的发布就像是智人第一次在洞穴墙壁上画下野牛。
看似简单的对话界面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类创造出了能够理解和生成语言的机器。
语言,这个让智人脱颖而出的关键能力,不再是我们的专属。
语言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基因,是让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能力。
当黑猩猩看到狮子时只能尖叫示警,智人却能描述“昨天在河边看到的那头跛脚狮子”。这种跨越时空传递复杂信息的能力,让我们建立了文明。
而现在,硅基生命学会了这个技能。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宗教仪式”。
打开ChatGPT或者#DeepSeek 的对话框,输入你的问题,等待回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正在成为数十亿人每天的仪式。它像极了古代的占卜:向神谕提问,解读模糊的回应,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
但这个新神谕有着前所未有的特征:
如同所有宗教的诞生,AI信仰也在分化人群:
如同农业革命中的小麦驯化了人类,AI正在以更微妙的方式改变我们。每一次我们向AI提问,每一次我们接受它的建议,我们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外包。这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而是认知权力的转移。
农业社会创造了国王、祭司,地主和农民的等级制度,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家和工人,那么AI革命正在创造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Nvidia、OpenAI、#Google、Microsoft、Anthropic——这些名字正在成为新时代的王朝。他们控制的不是土地或工厂,而是新的基础设施:数据、算力、算法。
训练一个大语言模型需要数千万美元,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玩家能参与这个游戏。
使用AI的人变得更有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AI;不使用AI的人则越来越难以竞争,形成新的”数字贫困”。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定义了现代哲学的起点。思考证明了存在,意识成为人类特殊性的标志。但AI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等式。
GPT-4可以:
这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智能行为可能不需要意识。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意识的智能正在接管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人类的领域。从医疗诊断到法律咨询,从艺术创作到科学研究,AI正在证明:完成任务不需要理解,模仿不需要体验。
这意味着,意识的特权正在瓦解
人类历史上,我们不断地缩小自己的特殊性:
每一次”去中心化”都伴随着痛苦和抵抗,但最终都带来了更深的理解。也许放弃”意识特权”,正是人类下一次飞跃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人类的价值?
也许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存在。体验本身——痛苦、快乐、爱、恐惧——可能成为人类最后的堡垒。
什么是真实?
如果AI生成的文本与人类写作无法区分,AI创作的艺术令人感动,AI的陪伴缓解孤独,那么”真实”和”模拟”的界限在哪里?
什么是道德主体?
如果只有意识存在才有道德地位,那么AI永远只是工具。但如果智能本身就值得道德考虑,我们是否在创造数字奴隶?
过去300年,人文主义是主导意识形态。它宣称:个体是神圣的,人类体验是意义的源泉,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基础,理性是通向真理的道路。
但新的意识形态正在崛起——数据主义。它相信:宇宙由数据流组成,生命是数据处理的算法,价值来自于对数据流的贡献,自由流动的数据是最高的善。
数据主义的第一教义是连接即美德。
不分享的体验是无意义的。如果你去了美丽的地方却不发朋友圈、小红书,你真的去过吗?如果你有了精彩的生活却不发抖音,这个精彩真的存在吗?
第二教义是算法知道更好。
抖音比你更了解你的品味,网易云音乐Spotify比你更清楚你想听什么,交友软件比你更知道谁适合你,AI比你更明白你需要什么建议。
第三教义:处理即存在。
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处理了多少信息,产生了多少数据,连接了多少节点。影响力取代了品格,流量取代了深度。
数据主义的仪式体现在:
数据主义认为这是天堂。所有信息即时可得,所有需求被算法预测并满足。没有误解,没有低效,没有孤独。你的数字孪生永生在云端。
数据主义如果有地狱地狱,那可能是断网。被算法遗忘,从推荐系统中消失。没有WiFi的地方就是流放之地。数字死亡比肉体死亡更可怕——至少后者还能留下数据痕迹。
失业不是bug,是feature。
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失业恐慌:
但这次不同。以往的自动化替代的是体力劳动,AI替代的是认知劳动。而认知劳动正是人类自以为独特的领域。
这可能是白领的黄昏。
律师、会计师、分析师、设计师——这些曾经的“白领”职业正在被AI蚕食:
创意是更民主化还是平庸化?
当每个人都能用AI创作音乐、绘画、写小说,创意工作者的价值在哪里?
或许会出现新的工作形态。
工业时代的社会契约是:工作换取收入,收入换取消费,消费驱动经济。当工作消失,这个循环断裂,我们需要新的社会契约。
**比如我们需要全民基本收入:**不是施舍,而是承认每个人作为数据生产者的贡献。你的存在本身就在为AI系统提供训练数据。
**需要意义基本保障:**除了物质需求,社会需要保障每个人获得意义感的权利。这可能包括:
**贡献需要被重新定义:**不再以经济产出衡量贡献,而是以对他人福祉、文化传承、生态平衡的影响来评估。
自人类诞生以来,死亡就是最终的平等者。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都逃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的命运。但AI革命可能改变这个永恒的规律。
数字遗产是在演进的。
如果意识可以上传,那么:
这还是”你”吗?还是说,”你”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超越的幻觉?
或许还会出现数字轮回的架构。
不同于佛教的轮回,数字轮回是可控的:保存人生的不同版本,回滚到任意时间点,分叉出不同的人生线,体验所有未曾选择的可能等等。
但谁控制服务器?谁决定资源分配?数字永生可能创造终极的不平等:
看过黑镜最新一季第一集的朋友,或许能更深切感知。
在数字世界中,意识可能遵循新的进化规律:更高效的思维模式被复制,无用的记忆被淘汰,成功的人格特质被分享,意识之间竞争计算资源。
不仅是人类意识的上传,全新的数字生命形式可能出现:AI原生的意识形态,人机混合的新物种,纯粹的信息生命体,超越我们理解的存在形式。
每一次认知革命都改变了人类自身。农业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文字让我们的记忆力下降。AI革命将带来什么?
我们已经是赛博格了。只是假肢不在身体里,而在口袋中。智能手机是我们的外部大脑,社交媒体是我们的延伸身份,短视频是我们的扩展记忆,电商平台承载了我们的物质消费。
但这只是开始。
智能手机,AI助手,已经让我们通过设备接入智能,未来会如何?
财富不平等让人住不同的房子,开不同的车。但增强技术的不平等也许会创造不同的物种?
当AI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情绪和欲望都可以被预测和调节?
但这还是人类吗?或者说,”人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超越的历史阶段?
那那么,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纯粹”的人类,也可能是第一代真正自由的人类——自由地选择我们想成为什么。
但也许,这些立场都基于一个过时的假设:人类是一个固定的类别。也许“人类”从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AI革命最大的讽刺也许是:我们创造了能够自主选择的机器,却发现自己的选择越来越被算法所引导。
认知革命让我们成为地球的主宰,农业革命把我们束缚在土地上,工业革命给了我们改造自然的力量,信息革命连接了全球的大脑。而现在,智能革命或许正在创造新的“造物主”。
推荐算法决定我们看什么、买什么、爱什么人。AI助手帮我们思考、写作、决策。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工具,实际上正在成为更大算法系统的一部分。
再开一个脑洞,如果给2125年的智慧存在说点什么(无论你是强化人类、AI,还是某种我无法想象的形式),你会说点什么?
或许可以对ta说,至少要在你的数据库中保留这个事实:我们曾经爱过、恨过、梦想过、恐惧过。我们不完美,occasionally brilliant。我们创造了你,同时也创造了诗歌、音乐、电影、哲学这些“无用”的美好。如果这些对你毫无意义,那么你确实超越了我们。 如果这些让你有所触动,那么某种本质的”人性”还在延续。
正如第一批智人在洞穴里围着火堆分享虚构的故事,我们在屏幕的光芒中编织着关于AI的神话。故事的力量不在于它是否真实,而在于它能否让足够多的人相信,并因此改变世界。
而这个关于AI的故事,正在改变一切。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