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是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

机核

  ·  

2025-04-18 08:30:00

  ·  

0次阅读

今天我们一提到剧透这个事情,好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认为这是一种罪大恶极,极大破坏别人观影和阅读体验的事情,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社会法则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

有人说这种东西自古有之,因为“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不言大丈夫”,剧透本身就是藏拙的反面。

也有人说,这种东西根本上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伪传统,就是因为信息爆炸,网上冲浪随时可能被剧透才产生的公序良俗。

浣老师也认为信息爆炸论更可靠一些,但人类厌恶剧透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而是源自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维多利亚时代,以及一本狄更斯的连载小说。

从“熟戏”到“生书”

有句话叫做“生书熟戏,听不尽的曲艺”,说的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但我觉得已经可以很好的概括了今天这个话题。

在许多文明所诞生的戏曲,在最一开始都有着一种类似于祭祀和教化的属性。

比如说秦香莲三十二岁,上书状告当朝驸马郎,讲的是老包当判官铡渣男、斩奸臣的事情,主打的是劝人行善。

《美狄亚》里伊阿宋抛妻弃子比薛仁贵也不差分毫,最后也是落了报应孤独终老死在了甲板上。

更不用说拉班唱戏本身在神秘学领域也被认为可以驱逐邪祟冲喜迎福的效果,而这些兼具了祭祀与教育意义的戏曲,本身大多也是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名著,人们看得更多是表演、唱段等表演技巧,看得是演员如何演出这一个既定的结局。

在这种大前提下,其实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剧透,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准确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把印刷出版业的成本,相较于之前已经呈几何式压低了很多很多。

于是在近代,有一种刊登形式就出现了叫做连载,而工业化社会可以同时满足作者供稿与读者阅读的供需关系,即可以保证报纸印的出来也可以保证有人看,这就已经与传统戏剧那些用莎翁甚至是古希腊剧本的戏剧有了路线上的差别,连载刊登的每一期都是新的故事,这才有了剧透的可能。

这种排斥甚至痛恨剧透的情绪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恰恰相反,虽然工业革命后出版成本低了很多,但毕竟纸媒还是依靠贩售传播的,跟互联网媒体的体量与效率还是不能比的。

所以在狄更斯创作的年代里,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不饱和,人们阅读跟不上狄更斯手写和杂志印刷的速度,大部分人都是购买了杂志后很快就读完并且希望尽快知道结局的。

比如说,狄更斯在1840~41年间创作的《老古玩店》,这本在许多媒体上连载了八个月,全篇不到四十万字的小说一举引燃了英美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讨论,以至于这个讨论有点过于激烈甚至最后就是上升到了物理层面。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家在伦敦开玩具店的老汉与善良可爱的孙女小耐儿,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本来想攒钱,但最后祖父赌博赌输了还欠了债,最终流落街头被收留,结果小耐儿悲惨病死的故事。

“小耐儿之乱”

我们当下看这就只是一个文笔很好的故事而已,但别忘了,当时的观众可没有我们如今这样训练有素,一方面是因为狄更斯文笔老道,每一期都留下大量的钩子且可读性非常强。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当时的伦敦市民或者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底层群众,非常容易与小耐儿这个纯真但是命运悲惨的角色共情。

而且这篇小说连载自《汉弗莱老爷的时钟》(Master Humphrey's Clock),这本杂志算是狄更斯的个人IP,而且每一期只售1便士,就是面向工薪的定位,也是因为物美价廉所以风靡一时。

这就让英美社会一时间都笼罩在了这种悲怆的情绪下,读者不在意什么剧不剧透,大家都非常想知道结局,恨不得求着狄更斯,作者大大给我们个痛快吧。

而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戏剧,《老古玩店》这部作品他对于读者来说结局是未知的,人们为小耐儿的命运揪心,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最后会不会死,而且人们也不希望她死。

所以在连载到第二年的时候,到了祖孙俩沦落街头时,英国的老百姓已经坐不住甚至因为一个虚拟人物爆发了骚动,而且还是各个阶级都在骚动。

作家萨克雷,就是写了《名利场》与《班迪尼斯》那位,曾经在俱乐部高喊:“若小耐儿死了,我要和狄更斯决斗!”

萨克雷:那个狄更斯嗷,你敢写文刀我我就物理上刀你! (萨克雷:那个狄更斯嗷,你敢写文刀我我就物理上刀你!)

而底层群众往往也赞成这一看法,不少工人群体开始募资“贿赂”狄更斯,说求求你了别写死小姑娘,我们生活已经够惨了见不得这种事情啊。

但事实上,许多同时代的作家却从文学角度上,认为就应该写死她从而让这部作品圆满,但当时的大部分观众从朴素情感出发就是接受不了。

所以在故事连载到尾声的时候,出版社差点被示威群众给砸了,主要原因就是有消息泄露说结局是个大刀,而这个传闻很可能源自出版社的原画画家乔治·克鲁克尚克,他泄露了一张疑似是小耐儿墓碑的原画。

说实话在此之前狄更斯其实对于这种闹剧也不太在意,因为越闹腾得厉害说明群众越喜欢这部作品。但是乔治泄露原画这件事确实很犯忌讳,以至于狄更斯称呼这是“文学谋杀犯”。

当然,比英国观众更悲惨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他们收到更新可比英国人费劲隔着一个大西洋呢,以至于那些订购了连载杂志的读者甚至会去码头等着运货邮轮靠岸,书还没卸货等不及了,逮住船员先问小耐儿到底死没死。

等到连载真的结束人们发现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真的被写死的时候,好家伙人们更是哭天嚎地被刀的死去活来,费城甚至有一家工厂宣布停工一天,倒不是为了表示哀悼,主要还是因为员工们哭的太惨了。

《泰晤士报》称这一结局让“整个英国陷入悲痛”,许多读者直接拿黑框把那一期杂志装裱起来表示哀悼。

当然还有很多不理智群众连夜脱粉把杂志从窗户扔出,从寄请愿书到寄刀片,我们当代观众熟悉的那一套也就来了。

1884年一个叫查尔斯·泰西曼 (Charles Tesseyman)的人盘下了伦敦朴茨茅次街的一栋商铺并声称这里就是狄更斯陛下老古玩店的原型,但事实上在四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家马车用品店,只能说这是纯蹭热度了。即便如此,许多观光客也会把这里当一个打卡点游览。 (1884年一个叫查尔斯·泰西曼 (Charles Tesseyman)的人盘下了伦敦朴茨茅次街的一栋商铺并声称这里就是狄更斯陛下老古玩店的原型,但事实上在四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家马车用品店,只能说这是纯蹭热度了。即便如此,许多观光客也会把这里当一个打卡点游览。)

但更关键的是,因为这本书的风靡,所以很快啊很快就出现了盗版与改编的现象,就是因为有太多太多人悲伤过度,所以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就有出版社请人写了一篇Good Ending版本叫做《小耐儿秘密婚礼》的伪作,但更多的人则是假冒狄更斯的名号来贩卖另一个“幸存结局”的故事,这种情况就非常恶劣了。

如果我们采用了“小耐儿战争”这一说法,认为这场骚动本身是一场作者、观众与资方的斗争,那么这些利用群众悲伤卖伪作的人,显然是战争中最卑劣的投机者,卖止疼药不说吧卖的还是假药。

“训练有素的观众朋友们”

这样盗版与剧透泄露,也促成了狄更斯在日后不光增加了作品的印刷质量和装订成本,1843年圣诞季发售的《圣诞颂歌》这本书,已经不采用曾经1便士的走量设计,而是跟圣经一样封面烫金裱花走了高端路线,从而加大了盗版成本。

在供稿方面也不再跟曾经一样提供完整书稿给印刷厂,而是开始分期交付,并且严格遵守着不成文的“绅士协议”,通过这种交付方式让悬念与结局防止泄露。

这一传统不光狄更斯、大仲马这些人会使用,片段化剧本管控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今天的电影产业,比如说《哈利波特》系列。

狄更斯本人虽然没有见到1886的《国际版权法案》,也就是著名的伯尔尼公约,但他本人还是在《老玩具店》发售后前往美国要回了一部分象征性的盗版收入。

“小耐儿之乱”本身对于各阶级读者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首先是让许多底层群众告别了阅读,这不是开玩笑,毕竟越来越多的防盗版措施就和今天游戏上的加密一样,是提升了阅读门槛的事情。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将这个事情评价为一种“悬念成瘾”机制,而为了避免这种“痛且快乐”的上瘾,许多人拒绝阅读也是情理之中的。

而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也在社交圈形成,比如在讨论某本书籍时,首先发问的人有义务询问“您看到第几章了?”,这样的村规就是“剧透预警”(Spoiler Alert)的直接前身。

而且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我觉得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者,其实是会吃一堑长一智的。

在1840年这个鸦片战争开始的时代,读者在英国伦敦读到了小耐儿的故事会愤怒会悲伤,甚至会模糊了现实与作品的边界,想要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动,我们看这种行为就觉得很离谱,但这就是第一次接触类似作品时人们没见识的样子。

但是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相比于之前,经历过“小耐儿之乱”的读者,很显然再面对类似作品的时候,首先不会那么激动,反而不会去急着追出结局放下心中的石头。

相反,读者对作品中各种悬念反转的成瘾,开始转向了享受过程的“延迟满足”,并且开始更理智地看待这一事情,这就是我开始说的“训练有素的观众”,他们训练有素的一个点。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哈利波特》、《复联》、《权游》等等需要横跨数年制作,需要人等待的作品时,我们才意识到这种等待不光是煎熬,更是一种读者自己的成长体验,而这种成长体验是会被剧透所伤害到的。

赛博底线能否防住电子背刺?

而说回到今天,相比于维多利亚时代我们当然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洪流之中,所以防剧透已经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礼仪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观众真的喜欢一个系列,那么他甚至不需要打字搜索,大数据就有一万种方式能够将剧透信息闯入他的视野。

这就让浣老师想到当年还在上大学时候,当年买了复联三和四的票但还没到时间那段日子,当时真的整个世界都在讨论雷神的斧子和爱你三千遍的时候,我们寝室一帮人是搜也不是,搜了感觉不值得,不搜连网络冲浪都冲不明白。

回想起来首先这就是青春,跟防贼一样去电影院路上的经历不是啥时候都有的,其次我感觉防剧透本身在当时的网络环境里也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而且复联四因为时区问题,比美国本土还早上映两天,甚至是全球最早看上的地区,当时这个梗最大受益者就是那帮在国内拍短视频的老外,打跨国电话给乡亲们带来前线战报。

所以,从一开始的社交礼仪、稿费争夺,到后来互联网早期的上纲上线,再到后来剧透警告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梗,未来人们会怎么看剧透这件事我觉得还未可知。

虽然我现在玩游戏看电影已经不太在意剧不剧透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是一个套路化文本已经泛滥的时代,很多剧情本身就是大同小异。

各位观众朋友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留言吧,咱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