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重庆信通设计院:NSA 威胁下的全球共振
前 言
本期要点:
NSA 的技术渗透能力:从 “棱镜门” 到哈尔滨事件的延续
国际信任危机: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与重构
战略隐喻:技术防御背后的政治信号
16日,中国公安部发布消息,公开悬赏通缉3名美国特工,他们参与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简写:NSA)组织实施的亚冬会网络攻击活动;就在前两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向赴美官员发放一次性手机和基础款电脑。
两起事件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两者共同折射出 NSA 长期网络监控和攻击对国际社会的系统性威胁,以及全球对美国技术霸权的集体防御。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深层关联。
NSA 的技术渗透能力
从 “棱镜门” 到哈尔滨事件的延续
NSA 的监控网络覆盖全球
美国 NSA 自 2013 年 “棱镜门” 事件曝光以来,其监控范围已从通信数据扩展到操作系统、硬件设备等底层架构。例如,哈尔滨冬运会事件中,NSA 被证实利用微软 Windows 系统预留后门,通过发送加密字节激活潜伏程序。这种 “系统级渗透” 能力,使得欧盟官员的电子设备即使未连接互联网,仍可能通过物理层漏洞被监控。
技术证据:中国技术团队在攻击溯源中发现,NSA 向黑龙江境内 Windows 设备发送的加密指令与微软系统的 “调试接口” 高度吻合,这与欧盟担忧的 “微软后门” 形成技术呼应。
历史案例:2023 年丹麦国防情报局解密报告显示,NSA 通过海底光缆监听欧盟 26 名高官通讯,而哈尔滨事件中的 “多级跳板隐蔽” 手法(如租用荷兰云服务器)与丹麦案例中的 “跨大西洋监控网络” 如出一辙。
欧盟对 NSA 的防御升级
欧盟此次采取的 “一次性设备” 策略,本质是对 NSA 技术渗透的被动防御。
物理隔离:设备无法存储数据且用后即焚,避免 NSA 通过固件漏洞(如蓝牙、Wi-Fi)实施 “零点击攻击”。
系统替代:欧盟委员会向赴美官员发放的基本款笔记本电脑是预装基础操作系统的设备,但未具体说明是Windows、macOS还是其他操作系统。
这种防御逻辑与中国在关键领域国产化替代的应对策略,共同构成对 NSA 技术霸权的反制。
国际信任危机
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与重构
欧盟对美国的战略警惕
欧盟发放一次性设备是对美国 “潜在安全威胁” 的重新定位。
政策背景:2024 年《涉外情报监视法》“702 条款” 延续,允许美国情报机构无差别监控外国目标。
事件催化:2025 年 3 月,一名法国学者因在社交媒体批评美国政策遭遣返,加剧了欧盟对 “美国滥用技术手段干预内政” 的担忧。
哈尔滨事件中,NSA 攻击黑龙江能源系统、窃取运动员隐私数据的行为,进一步验证了欧盟对 “美国将网络武器化” 的判断。
全球网络安全秩序的碎片化
欧盟的 “数字断舍离” 与中国的 “网络主权” 主张,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对美国主导的网络安全规则的质疑。
技术脱钩:欧盟通过《芯片法案》,并持续推进“数字欧洲计划”,再拟投入13亿欧元强化AI的部署及其在企业和公共管理、云计算、网络韧性和数字技能方面应用等重要领域技术主权,加强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减少对外部依赖,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中国则推动 “国产化” 替代美国技术,两者均试图构建独立于 NSA 监控的技术生态。
规则博弈:中国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新秩序构建,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推动形成在网络领域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全球性规范性文件《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欧盟则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案》、《数字服务法案》等立法监管,并开出高额罚款,强化数据主权。两者均通过规则制定挑战美国 “数字世界” 特权和霸权。
战略隐喻
技术防御背后的政治信号
欧盟的 “技术主权” 觉醒
一次性设备的发放,标志着欧盟对美战略从 “合作伙伴” 向 “竞争对象” 的转变。
早在2020年,欧盟就通过了75亿欧元“数字欧洲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欧洲数字化转型,提升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实现超级计算、人工智能(AI)、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主权。
2020年,欧盟向欧洲云计划GAIA-X投资20亿欧元,以建立属于欧洲的 “母云端” 基础设施,制定通用云标准、互操作性要求,确保数据主权与安全流通。
这种转变与中国在哈尔滨事件中 “公开通缉 NSA 特工” 的强硬姿态,形成对美国网络霸权的东西夹击。
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哈尔滨事件与欧盟防御措施,共同揭示了网络空间的 “安全困境”:
技术依赖:使得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 NSA 的攻击目标
垄断芯片(英特尔、高通)、操作系统(Windows)、GPS 系统,预装后门(如英特尔 ME 微处理器远程控制功能)。
监听全球 90% 国际数据传输的海底光缆。
通过智能设备(如特斯拉汽车传感器、高通芯片手机)实时采集地理位置、用户行为等数据(如美土安全部每分钟采集重点人员 26 次位置信息)。
集体行动:构建多极化的安全合作架构
2016 年《中俄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提出共同反对网络干涉内政
2016 年启动 “中欧网络安全产品双边互认机制研究”,探索统一安全标准
2020年,《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纳入联合国网络安全政府专家组(UNGGE)报告
2022 年,中国与东盟建立跨境网络安全事件联合处置机制,加强日常联络和演练
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防止人工智能被滥用为网络攻击工具,推动建立透明、包容的全球治理框架
2024年,金砖国家加强网络安全合作
结 语
NSA 威胁下的全球共振
欧盟的一次性设备举措与哈尔滨事件,本质是同一威胁下的不同防御形态:
技术层面:两者均指向 NSA 对操作系统、硬件设备的深度渗透,以及 “AI + 自动化” 攻击的升级。
政治层面:反映国际社会对美国 “网络单边主义” 的集体反弹,以及 “技术主权” 意识的觉醒。
战略层面:预示全球网络安全秩序将从 “美国主导” 转向 “多极共治”,而 NSA 的持续扩张将加速这一进程。
参考来源:中国外交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新华社新媒体、未央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澎湃新闻、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信息等
来源:重庆信通设计院天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