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应验,微信AI真的来了!直接在微信和AI助手对话!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4-17 07:51:01

  ·  

0次阅读

两个月前,有人预测微信将在聊天列表中加入AI助手,如今这一预测应验了!微信的AI助手“元宝”正式上线,用户可以直接在聊天列表中与AI助手对话,就像与普通好友交流一样。

两个月之前我发了一篇文章,当时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预测了微信一定会在聊天列表中加入AI助手,当时那篇文章还被官方的PR同学禁发了一周结果被某大号抢了首发。

简单来说,就是微信中有一个叫做【元宝红包封面助手】的东西,可以实现直接在聊天列表里(对就是和普通好友一样)对话。

懂用户体验的朋友应该能认识到这个做法是多大的优势,基于微信的十几亿用户的超高的使用频次,可以说放在聊天列表里的AI助手直接就是王炸,而今天这个【元宝红包封面助手】又来了一次了不得的更新。

首先是名称直接改成元宝了,可以直接搜索【元宝】然后点击聊天按钮进行对话,还可以添加为好友:

添加之后直接显示在聊天列表里面:

和使用其他AI助手差不多,常见的问题基本都能解答:

注意,这个元宝是之前的【元宝红包封面助手】改名而来的,这样印证了作者之前的猜测,之前的红包封面助手,设计者的规划基本就是冲着微信聊天列表里的AI助手这个方向在规划。

在大模型出现之初,OpenAI就选择了使用Chatbot作为面向用户的产品形态,就是因为对话式交互的门槛足够低,不会受到GUI时代使用图形化界面连接产品与用户这种形式受到的局限。

想象一下什么样的交互才是最自然的?或者不应该用“交互”这个偏专业的词而应该用“交流”。

自从人类进化出声音语言开始,对话就是人类最自然最熟练的交流(交互)方式,其他的文字、手势、动作等等只是辅助(或是为了满足其他需求场景)。

而作者今天分享的案例,最重点之处就是其产品形态,几乎是连接用户与AI大模型最契合的方式。

现在我们在使用AI助手时,一般还需要打开特定的网站或者APP,然后在对话框中输入信息与AI助手进行交流。那么大家也没有想过对于用户(至少是中国用户)来说,最熟悉的对话空间是哪里?

是微信,这一点应该没有任何疑问,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流行的其他社交产品,但作者相信用户进行对话最多的产品一定是微信。

这种用户熟悉的环境带来的结果是使用门槛超级低,可能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购物网站,但大概率会使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换句话说只要用户具备使用微信和朋友聊天的能力,就具备在微信中使用AI产品的能力。这才是微信使用对话式产品形态直接把AI助手融入会话列表的最重要意义。

最近两年AI虽然很火爆,但其实在努力接触、使用AI的用户依然是偏互联网这一群体,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杀手级应用。整个2024年出现的最接近杀手级应用的品类是AI搜索和AI编程。

但前者受搜索引擎产品商业模式的限制很大,无法完全转变形态,后者虽然目标用户基数达到了千万级,但还是局限在程序员群体,上限较高但也清晰的有限。

而微信把AI助手融入到会话列表里面,则完全有可能突破AI助手的用户规模天花板。

渠道方面:

现在很多AI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家的agent平台,希望能把握住AI时代的应用分发渠道。包括OpenAI也做了GPT store,都是同样的目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分发渠道之争还历历在目,从已经消失的豌豆荚和今天地位下降不少的应用宝,从第三方的应用商店到手机厂商自营的应用商,其利润之大可能没关注过数据的朋友无法想象。

作者这里以游戏APP为例,一个游戏想上架第三方应用商店,需要付出的渠道费甚至能达到50%。24年腾讯发布的DNF手游就曾经以为需要付出的分成比例过高而宣布不再上架部分安卓应用平台。

这里面的故事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我们回到主题。Agent被认为是在AI时代的APP,所以Agent渠道之争也是各个大厂都在布局的地方。

苹果的AppStore也会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向开发者们收取30%的分成,2024年App Store的预计收入将达到约1154亿美元。

对于Agent商店,扣子也把商店放到了首页的重要位置:

kimi也是如此:

其他常见的AI企业也几乎都是如此,就不一一放图。

但是今天微信的更新之后,在作者看来几乎已经打破了各家希望在Agent分发渠道领域的竞争梦想。

作为“应用商店”(Agent商店),这样典型的双边平台,用户越多,对开发者的吸引力越大,应用越丰富,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开发者就越积极,而微信恰好是全世界用户量最多的几个产品之一。

就像当年腾讯希望入股京东时,京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微信里增加京东商城的入口,也正是基于微信的特殊地位。

而当微信参与到AI时代的应用商店之争时,结果只有4个字:降维打击。现在任何一款巨头产品,无不是用高频需求占据用户心智中的入口,再丰富与核心使用场景相关的较低频使用场景扩展业务范围。

而社交类产品则是人类所有行为中需求最高频的产品没有之一。

另一个微信入场AI助手的优势则是:把服务放在微信中是用户获取服务的最短路径。

对于软件产品来说,需求产生的地方与需求被解决的地方之间距离越短则用户体验越好,而需求产生的时机有非常是出现在交流之中。

举个例子,当作者的在微信中和家人聊天:

通过这两句对话就产生了“交电费”这个需求,在以前我们当然退出聊天页面,去搜索打开某个缴费小程序解决这个需求。这个体验已经比十年前只能在线下缴费好很多了。

但是当微信真正入场做AI助手之后,如果经过用户的隐私授权(比如免密支付授权和电表户号授权),那么完全可以在用户这两句对话产生之后,通过一句话解决这个需求。就像这样:

当然现在的“元宝”并不支持这个功能,但如果微信想做,其实没有任何技术难度。

对比一下当微信入局AI助手之后的用户体验就会发现,以前需要搜索、打开、输入账号密码、在图形化界面中进行一系列操作、输入密码确认支持等等流程,现在可以被一句话解决了。(当然理想情况下是一句话,实际上可以需要两三句)

甚至用户都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在微信环境内就是极有力的安全保障(指常用的设备环境、微信账号、以及微信提供的安全保障)。

作者在曾经的文章中写过对话式交互和图形化界面交互的优缺点,其中有一点是说图形化界面由于预置了很多功能,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只点击一次就完成需要复杂自然语言描述才能说清楚的操作。

例如把网页导出为pdf文件,使用图形化界面只需要点击按钮,但用自然语言描述就得打字说:把网页导出为pdf文件。此时对话式交互完全不占优势。

但是当对话式交互具备了用户数据之后,同样可以变得极为高效,就像上面说到的交电费场景,当AI助手获取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就可以做到一次获取、永久记忆、直接使用。

就可以做到只需要用户说一句:交100元电费,就能解决用户的需求。

而当AI助手掌握的用户数据到达一个数量级之后,这种体验与传统图形化界面产品的差距还会进一步增加。

作者这篇内容有一个核心观点是:微信是中国最适合做AI助手产品的,没有之一。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AI助手在微信里更像人了,大部分中国用户都有多年的微信使用历史,我们已经几乎默认了我们的微信中每一个聊天界面都对应一个真实的好友(人)。

这一点用户心理上的熟悉感迁移对AI助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更习惯的把一些问题和AI助手进行交流,把一些需求找AI助手寻求解决。

虽然本文中是以元宝红包助手举例,但其实这还并非微信自身发布的产品(微信和元宝是俩业务),微信只是提供了一种产品形态,未来这种形态大概率是开放的,那么可以说:哪家 AI 公司能够抓住微信中这个新形态产品的机会,就有机会在AI助手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杜昭】,微信公众号:【AI与用户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