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基础知识分享
大语言模型(LLM)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正在深刻改变自然语言处理的格局。本文将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的定义、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学习语言规律,具备理解、生成和推理文本的能力。其核心特征包括:
1.参数规模庞大:通常包含数十亿至数千亿参数(如GPT-3的1750亿参数)。
2. 基于Transformer架构:依赖自注意力机制处理长文本序列,显著提升并行计算效率。
3. 多阶段训练流程:包括预训练(无监督学习)、微调(有监督学习)和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在Transformer架构出现之前,自然语言模型主要依赖循环神经网络(RNN),但RNN的顺序处理方式限制了计算的并行性,且在处理长序列时,信息容易丢失或遗忘。
Transformer通过引入自注意力机制和位置编码,克服了传统模型在捕捉长距离依赖和并行计算方面的局限。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同时关注输入序列中的所有词,捕捉更远距离的依赖关系,避免了RNN及其变体LSTM模型中存在的顺序处理瓶颈。因此,Transformer成为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基础架构,并在多个任务中展现了出色的性能。
基本原理概述: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Transformer结构处理文本数据,利用GPT等预训练方法学习语言知识,并将文本映射到语义空间中,以实现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
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三个核心概念来阐述,1:基于GPT的预训练框架、2: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架构,3:以及将文本转化为语义向量的映射技术。
GPT,全称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个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由OpenAI在2018年推出。以下是对GPT每个字母含义的通俗解释:
总的来说,GPT模型通过生成式的预训练方式和Transformer架构,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无论是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还是对话系统等方面,GPT模型都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Transformer,源自2017年Google发布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Transformer架构。
2.1 Tranformer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编码器,用于对输入的文本进行理解,把文本编码到包含词意、语序、权重(词重要度)的语义空间;
解码器,用于生成文本,即将编码器输出的语义空间的内容解码为文本(生成文本)
2.2 Transformer的核心机制:Self-Attention(自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机制,用于找到一句话中重要的字/词,类似人阅读一句话,会判断这句话的重点。注意力机制这个逻辑,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多模态(图片、音频和视频)。简而言之,就是展现出一种【找重点】的能力。
自注意力机制,是指一句话通过词的彼此对比来找重点。
多头注意理解机制,找多个重点。类似我们人类看待问题的时候,建议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更全面地认知和理解。同样,多头注意力机制,也有这种类似,从多个角度找重点。
文本映射到语义空间需要两步处理:
1)Tokenizer(分词器)
2)Embedding(嵌入)
3.1 Tokenizer
GPT使用BPE(Byte Pair Encoding)作为分词器,它的原理是将字、词拆成一个个字节,统计训练中的“字节对”出现的频次,选择出现频次最高的“字符对”,合并为一个新的符号,并基于新的符号再出统计频次再进行一轮新的合并,最大达成目标大小。而这些符合的集合我们称之为词汇表,字符我们称之为token。
说明:token与我们理解的字/词并不一定有逻辑意义上的对应关系,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单词,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字,也有可能出现1/3或2/3个汉字的情况(因为一个汉字在unicode编码中是占3个字节的)。
3.2 Embedding
Embedding的一种常见实现方式是Word2Vec。
Word2Vec就是将词映射到多维空间里,词跟词之间的距离代表词跟词之间的语义相似度,所以这个多维空间又叫语义空间。
怎么理解多维空间?
同一个词在不同场景下的语义是不同的,比如“King”在性别维度表示男性,在权利维度表示国王。
所以,多维空间j就是描述一个词在不同维度(场景)下的语义。
维度越多表示词的语义越精细,Word2Vec最初的标准是300维,GPT-3为2048维。
向量之间的语义是可以计算的。
1. 自然语言处理(NLP)
2. 多模态与跨领域融合:
结合图像、音频生成(如DALL·E生成图像,GPT-4V处理图文混合输入)。3. 行业应用革新:
当前局限:
1.幻觉问题:生成内容可能偏离事实或包含虚构信息。
2**. 算力与成本**:训练需消耗巨额计算资源(如GPT-3训练成本超千万美元)。
3.伦理与安全:存在偏见传播、隐私泄露风险(如数据训练中的敏感信息)。
4.长文本处理不足:对超长文本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仍待提升。
未来发展方向:
1. 多模态深度整合:增强图文、音视频的跨模态生成与理解能力。
2. 模型轻量化:通过知识蒸馏、模型压缩(如GPT-4o-mini)降低部署成本。
**3. 个性化与私有化:**定制化模型满足企业数据安全与垂直领域需求。
4. 伦理与可解释性:开发透明化训练机制,减少偏见与误生成。
参考文档:
作者:厚谦,公众号:向上的AI产品经理
本文由@厚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