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反攻,关税霸凌下,极限突围24小时
文 | 医药研究社
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反攻”基因……
2月4日,特朗普政府一句“中国没能管好出口的芬太尼原料,导致数千万美国人死亡”,让国内“芬太尼”成为关税大棒下的“替罪羊”。
自此,举国上下以身入局,从“国家队”到“市场化军团”,中国医药行业成为揭下特朗普政府“小丑面具”的关键一环。
4月2日,是贸易博弈的关键转折点,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贸易逆差为由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34%关税,总税率飙升至54%。两天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突然关闭对中俄伊等国的数据通道,试图以科技封锁配合贸易战形成双重绞索。
面对组合拳攻势,4月7日,中国宣布对美国所有商品加征34%的报复性关税。此消息一出,美国再也坐不住。当天晚上11时,特朗普发出24小时最后通牒,威胁中国撤回34%的报复性关税,否则将税率推高至84%并中止谈判。
这一“街头恶霸”式威胁并未如其所愿。4月8日,当华盛顿等待"合理让步"时,北京反将税率提升至84%。对此,美方立即启动"核选项",4月9日宣布125%的火箭式关税,同步剑指中国药品进口。
话音刚落,美股医药板块全线暴跌,艾伯维、施贵宝跌近5%,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跌超4%,礼来、安进跌超3%,辉瑞、渤健、强生均跌超2.5%,强生、默沙东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太平洋另一端的A股医药板块瞬间血流成河,CRO(医药研发外包)概念股集体跳水,诚达药业、翰宇药业等企业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蔚蓝生物更是被恐慌性抛售直接砸到跌停。
港股创新药指数盘中巨震,港股创新药指数大幅低开,早盘跌幅一度超过8.6%。再鼎医药、百济神州跌超9%,药明康德、药明合联跌7.6%,君实生物、药明生物、复宏汉霖跌超6%,金斯瑞生物科技、泰格医药、康方生物皆下挫。
这场豪赌很快遭遇反噬。受国内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资金大幅抄底影响,资本市场触底反弹,港股创新药指数盘中拉升近10个百分点,截至当日收盘,部分创新药企股价逆势上涨8.7%。
4月10日凌晨,白宫被迫宣布暂停对等关税90天。既然战略主动权已然易手,也无需再客气,当天12时01分,中国海关系统完成最后调试,所有美国医疗产品从此再无豁免通道。
此时,距离特朗普宣布对药品进口征收关税,仅过去24小时。
由“国家队”带头“冲锋陷阵”,国内医药股市被暂时稳住。如今再把视角拉回到“主力部队”,其打法也颇具深意。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核心科研资源的全面断供后,4月7日,国家药监局悄然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公开征求《关于境外已上市药品获批前商业规模批次产品进口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目的是支持境外已上市创新药品尽早用于临床、惠及患者。
对于国内药企“尖子生”而言,能够“拎包入住”显然是利好消息。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早在更早的文件中被体提及,而这一次,则是更为直接地给出了重磅利好信号:将允许符合要求的境外已上市药品,在国内获批上市之前,先进口商业规模批次的产品。
表面是缩短进口药上市周期,实则通过“进口倒逼审批”机制重塑游戏规则。跨国药企为提前铺货,不得不向中国监管部门开放更多技术细节,这种“以市场换数据”的策略,与三个月前确立的体系不谋而合。
就在三个月前,国家药监局刚确立创新药最长6年的试验数据保护期,明确将境外原研药的仿制药纳入保护体系。此次允许商业批次进口,实则与数据保护形成政策组合拳。
长期以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着一个尴尬悖论:一款新药在欧美获批后,往往需要再耗费1-3年才能通过中国审批上市。这导致国内患者要么选择海外代购,要么在“时间差”中错失最佳治疗窗口。
此次政策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审批-上市”的线性流程重构为“进口-审批-销售”的并联体系。通过允许获批前进口,药企可提前布局生产供应链,一旦通过审评,药品能立即投放市场,理论上可将上市时间压缩30%以上。这种“先备货后通关”的模式,为国际医药巨头铺设了一条直达中国市场的加速轨道。
也是在这天(4月7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系列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北京、深圳同日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再次细化了创新药审评审批、支付、企业投融资等支持细则。
在海外,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向制定者,加入PIC/S国际药品认证体系、主导金砖国家监管协调机制、启动跨境医药数据安全流动试点,这些举措与欧盟《关键药物法案》形成战略共识,正在构建起去美国化的平行体系。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海关数据统计,我国2024 年医药产品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含英国)、美国、东盟,贸易总额分别为 716.4 亿美元、341 亿美元、168 亿美元。
如果把欧盟拆散来看,虽然美国是我国进口医疗产品的最大供应国,但总体占比并不是压制性第一,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紧随其后、不相上下。
特朗普这场关税危机意外点燃的,或许是中国医药产业蜕变的引线。
按照美国方面此前发布的豁免清单,部分医药类产品成为了被豁免的“幸运儿”——药品制剂中,除胰岛素、抗疟疾药等4类特定药品外,抗生素、疫苗、抗体等常见治疗性药物维持20%原税率。
原料药中,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等“刚需”原料被豁免,但布洛芬、芬太尼前体等品种仍需要承担54%高关税;植物提取物中,芸香苷等三类产品税率稳定在21%至48%,暂未受到波及。
面对苛刻且不合理的关税政策,中国对美国生物医药产品也加征了34%反制关税,这一举措直接冲击强生、GE医疗等美企在华市场份额,为本土企业腾挪出市场空间。
然而,反制措施之下,部分进口依赖度高的生物医药产品(如血液制品)价格必然会上涨,导致患者负担加重。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血液制品行业高度集中,美国凭借70%的全球采浆量和52%的生产能力主导供应链,2024年美国出口血制品(包括抗血清)达546亿美元,在其所有出口产品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半导体设备、民用飞机、原油和汽车,占全球血液制品出口总额的52%,稳居全球第一。
其中,在我国血制品市场,人血白蛋白是最大的品类,长期由外资企业,例如基立福、百特、奥克特珐玛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2024年进口量约6100万瓶,2023年进口量约为5300万瓶,2022年进口量约为4200万瓶。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制约国产产品替代速度和提升份额的最大因素其实是原料,也就是采浆量的提升速度,只有原料足够,才能满足国内血液制品的供应。
就在政策制定者为如何保护本土产业与平衡医疗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困扰时,一家来自武汉的生物制药公司送来一则好消息。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武汉禾元生物研发全球首创“稻米造血”技术,将大米变身成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据称,50斤的大米所生产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数量,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全网获得了近千万热度。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血浆中的蛋白质,也被称作“黄金救命药”,被广泛用于肝硬化腹水、烧伤烫伤、癌症病人放化疗等治疗中。长期以来,该“救命药”只能从血浆中提取,十分稀缺。
目前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临床Ⅲ期试验,证明疗效与血源人血白蛋白相当,安全性良好,国家药审中心同意新药注册申报,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通道,有望在2025年获批上市。
在商务部发布反制措施后,国内各大药企纷纷召开紧急会议,评估关税政策的影响,商讨应对策略。
作为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药明康德迅速成立应对小组,分析美国市场的风险和机遇。公司决定加大在欧洲和亚洲市场的投入,分散市场风险。恒瑞医药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药的上市进程。公司还计划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科伦药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海外并购,此前已成功进入国际输液市场。面对关税挑战,公司表示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尽管关税大战打的不可开交,在美国东海岸,百济神州还是照常以每月30万支的速度生产抗癌药“百悦泽”。该药品的威力不可谓不大,仅2024年在美国销售额就达138.9亿元,占全球收入的70%。
“在美国本土生产,是规避关税的唯一解药。”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的决策在关税风暴中验证了远见。同样的战略在翰宇药业上演,其GLP-1利拉鲁肽被列入FDA短缺药品目录,公司立即启动“前端定价+后端分成”模式,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分销商。
4月9日,诺泰生物公告称,公司与Julphar PSC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十年合作期间内,诺泰生物将在阿联酋、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埃及、摩洛哥等中东和非洲地区22个国家向Julphar提供司美格鲁肽原料药。
在国内医药企业中,首个明确声明“涨价”的,是金河生物的一款兽用药。
4月2日,金河生物通过官微对外宣布:鉴于近期美国政府对原产于中国的部分原料药产品加征关税的政策前提,为确保产品品质与服务不受影响,将适时调高金霉素预混剂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终端销售价格,力争获取更大盈利空间。
金河生物是全球主要的兽用金霉素预混剂生产企业,全球市占率约 50%。金霉素预混剂是美国养殖业核心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本土无规模化生产企业,中国供应占比超90%。虽然是兽用药,但金河生物的举措,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全球原料药供应链,在关税战中重构的初期形态。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本质上是一场对全球医药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但中国手握“刚需牌”,便不再惧怕“纸老虎”,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早已注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仿制跟随”到“原创引领”,特朗普的“关税闹剧”,终将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共生逻辑前沦为笑谈。而中国医药行业的反攻,不仅是一次产业的胜利,也是未来中国医药实现质的飞跃的契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