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产品经理:在AI时代重新定义自己
在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产品管理的基础能力,还导致岗位需求的细化和多样化。本文通过一位产品经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在 AI 时代,产品经理如何应对行业变化,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深圳南山的深夜,键盘声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陈薇盯着屏幕上改了七版的PRD文档,右上角的弹窗突然跳出:“某大厂裁员30%,波及多个产品团队”。她摸了摸咖啡杯,凉意传来——这已是她本周第三次收到类似推送,而电脑里还躺着未完成的用户调研报告和排期满满的需求评审会。
手机震动,大学室友发来消息:“我转做B端产品了,现在对接制造业客户,居然发现车间大叔们比用户画像更难搞。”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陈薇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咖啡厅聊创业的下午:大家争着讨论“用户增长黑客”“裂变玩法”,如今却在不同的赛道上重新摸索。
行业的变化像一场静悄悄的地震。
陈薇参加过一次线下PM沙龙,发现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人,身上都有这三种“反焦虑特质”:
1. 从“功能执行者”到“价值翻译官”
在某新能源汽车公司做产品的同学分享过一个故事:当工程师坚持“增加自动驾驶算法复杂度”时,他带着团队去调研了50位车主,发现“雨天自动切换低速模式”比技术参数更能打动用户。“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能感知的价值,再把用户痛点转化成研发可落地的方案。” 这种“翻译能力”,让他在公司架构调整时,从边缘岗位跻身核心业务线。
2. 在“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有位做了8年C端产品的姐姐,转型做宠物行业SaaS时从零开始学供应链。“别人觉得我跨界亏了,但我发现宠物门店老板需要的不是复杂的管理系统,而是能算清楚‘今天卖了多少罐猫粮、库存周转率是否健康’的简单工具。” 她设计的轻量化系统现在服务300多家门店,成了细分赛道的专家,猎头电话反而比以前更多。
3. 用“解决问题”替代“完成任务”
陈薇曾目睹过一个失败项目:年轻PM按流程做完用户调研、画完原型,上线后却无人问津。而接手的资深PM只做了一件事:每天蹲在用户群里看吐槽,发现“注册流程太复杂”背后是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调整后,转化率提升了60%。“以前觉得产品经理是‘画原型、写PRD’,后来才明白,核心是‘找到真正的问题,并推动解决’。”
陈薇最近开始尝试两件事:
那天在沙龙上,有位从业十年的前辈说的话让陈薇印象深刻:“以前我们总担心被AI取代,但AI其实在帮我们筛选——那些机械性的、可标准化的工作,本就不该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技术与人性的桥梁’,是‘商业逻辑的解读者’,是‘能在混沌中找到破局点’的人。”
深夜回家的路上,陈薇看着手机里的行业报告:2025年AI产品经理需求增长45%,B端解决方案专家薪资溢价60%。这些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变成了具象的可能性——可能是某个制造业工厂里,产品经理在和工人讨论如何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可能是某个医疗场景中,PM在协调算法团队和医生,让AI更懂临床需求;也可能是某个创业公司里,有人正用“小而美”的产品解决细分痛点。
焦虑从来不会消失,但当我们把目光从“行业变化”转向“自身成长”,从“完成任务”转向“解决问题”,就会发现:所谓的职业护城河,从来不是某个证书或技能,而是持续理解用户、定义价值、推动落地的能力。就像那位转型医疗SaaS的前同事说的:“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想想,AI能帮我们把哪些事做得更好?”
毕竟,技术会变,岗位会变,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永远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才是对抗焦虑的终极答案。
本文由 @掠蓝蓝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