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重压之下,跨境电商行业如何突围?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4-12 02:52:58

  ·  

0次阅读

美国大幅提高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最高达125%,这对跨境电商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如此,美国关税政策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商家需要积极应对,调整策略,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本文核心内容:

  • 发生了什么?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 **关税核心概念:**关税定义、美国加税原因、受影响人群。
  • **关税政策变化:**新旧规则对比、破解技巧、案例说明。
  • **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物价上涨、消费保守、二手市场兴起。
  • **商家应对策略:**短期止损、中期转型、长期策略。
  • **危机也是转机:**品牌商家的韧性、平台与独立站对比、专家建议。
  • **发力自主品牌建设:**抓住平台调整期,转型升级。
  • **数据来源:**文章中数据参考的数据来源。

先搞懂发生了什么?

美国刚刚给所有中国商品加了一道“高价过路费”。自2025年4月9日起,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最高要交125%的关税,连800美元以下的包裹也不再免税 *。这意味着:

  • 如果你卖衣服到美国:原本售价100美元的衣服,现在成本变成225美元(含税),直接亏本;
  • 如果你买美国商品:进口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5%-30%,一个美国家庭每年多花2700美元;
  • 全球贸易乱套了:已有价值480亿美元的商品积压在港口,特斯拉、SHEIN等大企业都在紧急调整策略 *。

要了解美国关税的影响,先要懂得这3个核心概念

1. 关税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商品入境费”。比如你从美国网购一件T恤,美国政府会根据衣服过关申报的价格收一笔钱,这笔钱就是关税。这次美国大幅提高了这笔费用的比例。

2. 为什么美国突然加税?

表面理由:美国说中国商品卖得太便宜,抢了本土企业生意;

深层原因:想逼企业把工厂搬回美国,同时给政府创收(每年预计多收6000亿美元)*;

政治因素: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政客需要讨好制造业工人群体。

3. 哪些人受影响最大?

小型跨境电商商家:销售利润将被不断的压低,可能会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制造业老板:生产商品出口成本最高可能会翻倍,严重影响经营;

普通美国消费者:进口商品全面涨价,选择变少(美国快时尚价格已上涨18%*)。

三、美国关税政策变化详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王在亚马逊卖蓝牙耳机,成本30美元,原价50美元(利润20美元)。

  • 新政策后:加125%关税 → 成本变成67.5美元,必须卖到80美元才能保本
  • 破解方案:改从墨西哥工厂采购(成本33.6美元+15%关税=38.6美元),仍可维持利润

美国关税对于本地消费者的影响

美国消费者正经历“关税冲击”下的三重阵痛——必需品价格飙升、消费自由受限、未来信心崩塌。

1.直接经济冲击:物价飙升与生活成本激增

(1)日用品价格全面上涨(服装类、电子产品、汽车等品类商品)

(2)家庭支出剧增: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每个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3800美元,其中低收入家庭损失1300美元,高收入家庭损失5400美元;必需品成本涨幅显著:皮革制品、衣服、金属等类别价格涨幅超10%,食品价格上涨2.8%。*

2. 消费策略转向保守

(1)63%的女性消费者选择低价替代品牌,41%减少非必需消费,低收入群体更依赖折扣店和平价商品。

(2)高端耐用品需求受抑:27%消费者延迟购买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

3. 旧经济信心崩塌,新经济催生:

大量消费者开始更注重比较购物,囤积商品,或者已经转向了二手市场进行消费。(Facebook Marketplace等平台二手车交易量增长23%。*)

对于受到影响的商家,应该如何有效应对?

1. 短期内紧急止损:

(1)检查在途货物

  • 立即联系物流公司,在所有包裹标注「加征关税在途」声明(4月10日前申报有效)
  • 积压货物优先发往美东CLT2仓库(美西ONT8已爆仓)

(2)调整价格策略:尤其是敏感商品(服装/电子等),建议短期内采取涨价策略以保障成本

2. 中期实现转型:

(1)供应链重组:

  • 国内:专注研发设计等核心技术型工作
  • 生产:越南(衣服鞋子等)、墨西哥(电子/汽车零件等)

(2)注意事项:

  • 越南工厂需采购30%本地原料(推荐河内纺织集群)
  • 墨西哥工厂要提前6个月申请USMCA认证

3.长期策略:

  • 市场转移:美国政策波动,重点开拓非美区国家地区的新市场,如沙特(电商增速42%)、巴西(轻工业缺口38%)
  • 模式升级:从卖货转型做品牌(品牌的溢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抵抗政策带来的可能风险),从平台转型到独立站(提升自主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
  • 政策红利:申请RCEP原产地证(出口东南亚关税归零)

每一次危机,也是难得的转机

在探讨美国加税政策对跨境贸易的冲击时,有一点必须明晰:真正让从业者如履薄冰的,并非关税这一表象,而是依旧秉持旧时代那套 “出口美国靠低价、靠规模、靠单一路径” 的思维模式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在这轮美国加税浪潮的冲击下,品牌商家展现出一种特殊的韧性 —— 虽短期内受挫,但长期来看逆袭的可能性极大。

通过长期积累的品牌护城河、供应链资源整合、多元渠道布局和资本实力,为品牌商家应对这轮调整积攒了一定的底气,具备了提价和消化价格影响的能力。

当然,对于正在积极转型的卖家来说,机会也在脚下。

就有商家告诉笔者,“我们认为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Shein和TEMU,在大平台被美国紧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涨价(影响单量)和减少广告投放。当他们的订单和广告减少时,积极转型的卖家通过独立站的灵活性和毛利空间,配合中转等方式快速调整策略,会迎来新的扩张机会。”

笔者认为,如果商家想要转型独立站或是分摊风险,那么 SHOPLINE 作为中国本土的SaaS建站平台,更懂中国商家,有着本地化服务的绝对优势。从官网公开数据来看,已经帮助和见证了许多的跨境电商卖家完成从“低价供应商”向“高品牌价值商家”的转型。

综合行业专家观点和头部卖家策略,笔者建议跨境电商商家关注:

1)梳理当前SKU,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税后利润核算。

由于关税大幅上涨,直接冲击了产品的转化率和流量,以往的利润模型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比如广告投放成本、电商平台使用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常规支出项目,以及关税调整后的成本变化,测算SKU对应的销售利润。

拆解SKU的销售策略。比如高溢价、高利润的SKU,这类商品凭借强大的品牌附加值在市场中仍占据优势地位,商家可提高商品价格及强化营销活动,稳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与品牌忠诚度,稳固份额。低利润的SKU,如在美国市场难以承受关税增加带来的成本压力,则建议考虑将目光投向税负较低的其他市场。

2)依托独立站深度运营用户,提升老客复购和用户粘性

据 SHOPLINE 官方提供的市场洞察,留住老客户的成本比吸引新客户低 30%,向老客户推销的成功率比新客户高 50%。不止如此,在有更便宜选择的情况下,56% 的顾客也会购买自己忠诚的品牌。

在产品功能层面的支持,SHOPLINE 也提供了对应的方案:

(1)在用户沟通方面,巧用 EDM 工具提升邮件营销效率。

通过SmartPush实现自动化Flow的精准触发,托管 AI 智能预测最佳发送时机、千人千面推荐商品等能力,准确把握用户购买行为的变化趋势并灵活调整营销策略。

(2)搭建并善用应用会员系统。深度运营品牌用户,重塑用户粘性、深挖消费潜力。

没有比会员更忠诚的顾客了,合理利用会员系统,给他们更优惠的折扣、更丰富的优惠方案选择,激发用户更多的消费行为和品牌粘性,稳住基本盘。

除此之外,SHOPLINE 也建议商家关注在关税设置方面的能力使用,比如调整定价策略,精准设置地区关税。通过 SHOPLINE 后台灵活设置 “地区关税”,以此降低利润波动风险、提升消费者信任与透明度、提高运营效率与合规性。

抓住大平台调整周期,发力自主品牌建设

跨境电商行业的每一次政策变化,都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政策变化的本质,是推动跨境电商行业从“低价供应”向“高品牌价值”转型。

在当前环境下,头部平台纷纷进入政策调整期,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掣肘。但增长空间仍旧在,转型卖家的多元渠道布局、品牌化布局迎来了填补空缺的机会点。

卖家需要做的,就是迅速调整思路,拥抱变化,利用好SHOPLINE等平台提供的工具和资源,提升品牌价值,构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参考数据来源:

本文由 @Alex 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