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模型和策略的壁垒
在风控领域,模型和策略常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风控模型与策略之间的壁垒,分析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层级结构,以及它们在风控中的作用。
如果你多看我几篇文章,都能轻易看出,我抱持着一种态度:光是会建一个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模型工作应该包括策略在内。
所以我在评论里回复说,在风控这最好的评价个人能力的方式是,如果整个策略模型只有一个人,你能不能干。
然后有人回复,好奇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什么,一个人就能干,能节省各项开支,所以是能力最强的吗?
怎么会有人从企业角度看这个问题,我永远站在打工人角度分享经验。然后我没回他,有些智慧需要靠感觉,靠悟,不便言说只能保持沉默。
今天我们要聊的模型和策略的壁垒,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且当我以最重视的方式回应他吧。
本段直接启发于《模型思维》第一节:做一个多模型思维者。
英国诗人、剧作家T. S. 艾略特1934年创作诗剧《岩石》,试图以诗剧为媒介,在“钢铁与水泥”的现代荒原上,重新锚定人类精神的“岩石”。该剧第一部分的合唱段落中有一个著名的追问: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我们迷失于生存中的生活哪里去了?我们迷失于知识中的智慧哪里去了?我们迷失于信息中的知识哪里去了?我们还可以再加一个,我们迷失于数据中的信息哪里去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智慧层级结构,包括: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如下图所示:
来自《模型思维》
在风控领域,我们可以对这个层级结构进行一下探讨:
数据就是你的业务数据,申请记录、决策流、借款流水、还款流水,以及由此设计存储的各种数据记录。
信息就是由数据加工的特征和标签。通过数据清洗和统计汇总,数据被提炼出了信息。
知识就是对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知识组织了信息,呈现为模型的形式。决策树也好、逻辑回归也好,xgboost也好,各种nn也好,它们将信息提炼出知识,能够进行解释和预测。
智慧是识别和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应用模型的能力。有时,智慧体现在懂得选出最优模型,有时可以通过多模型组合来实现更优预测。
很显然,应用模型将回过头来影响业务数据,也就是说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形成了一个自循环。即使你是一个模型开发者,也需要介入整个循环,而不只是模型训练这个单一过程。
以AI大模型为例,大模型开发团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建模,把知识放在那了,我们作为用户,需要的是凭借自己的智慧用好AI大模型,解决我们的问题。
你说就当模型开发人员不好吗,他们不是很稀缺挣很多吗?这跟喜欢三楼就只要三楼不要一二楼的笑话有啥区别?
即便是那些大模型开发人员,他们的工作也不只是训练模型而已,他们需要收集处理数据,提炼各种信息,学习知识,应用模型,通过智慧优化模型。
如果你就要在高度分工的环节中,做一个专精于该分工的人,也许短时内没问题,也许你永远能找到工作,但遗憾有三:
缺少了判别模型应用存在何种问题的视角;
错过了吸收其他领域知识间接提升建模能力的机会;
失去了发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
你怎么能从如此有限的工作中获得那种永恒的乐趣?
如果我是庄子、孟子、韩非子这样的人物,一定能想出很多有趣的类比来,就是曳尾于涂、庄周梦蝶、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
就像,你炒股只炒一个美股big7叙事,挣到了大钱,不代表你就天天研究这七家公司,说实话你能研究出啥呢,你还应该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国际形势、资产配置,或者只是好好生活。
就像,你想写作,天天看那些教你如何写作的书和文章,怎么能写得出来呢,你应该去生活,去感悟,去阅读更深刻的内容,才能有灵感。否则,你手指放在键盘上,只会聊天,写不了别的东西。
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年,就发现身边很多同事,不了解模型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不了解策略在干什么。那时候大数据模型还有很多可做的空间,做特征,做关系网络,做算法,做客群做标签,大家碰各种乱七八糟的数据,目的就是提升KS,唯独不了解业务。
我立马就意识到,全局观是多么的稀缺啊!
没有人分析业务数据,关注业务指标,业务团队遇到问题也不会找模型团队同步。模型团队变成了信息技术团队,可不可怕?嘿嘿,你想想,银行的信息技术团队可都是外包啊。
当然,很多时候不能求全责备那些人,分工使得大家对全局知之甚少。还有人为构建的壁垒,基础建设如特征、标签等不共享,策略不知道模型的工作,模型不知道策略的工作。
你的环境不能很好的帮助你掌握领域全面的知识,你可以超越环境。而不是成为环境本身,是你使得这个环境如此恶劣。
壁垒?去他妈的壁垒。
但事实如何呢?模型和策略是互相鄙视的关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雷帅】,微信公众号:【雷帅快与慢】,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