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技术传播应该被重新重视?

钛媒体

  ·  

2025-03-16 11:28:18

  ·  

0次阅读

文 | 王智远

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的学者和工程师们就开始研究如何把复杂的技术讲得通俗易懂。

其中,约翰·H. 德绍尔(John H. Dessauer)的观点特别值得关注。他认为,技术再厉害,如果普通人看不懂、用不上,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在他看来,技术传播的核心任务是把高深的技术语言翻译成大家都能听明白的话,让更多人轻松理解并使用它。

不过,随着AI发展,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技术概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每天都有新名词出现,它不仅困扰着个人,也让企业传播失焦。

因此,今天我想重新聊聊:技术传播下的隐形知识。

01

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家厂商发布新模型,你最先记住的信息有什么?

我想,大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当时查看文章,确实看到好多内容,像内容参数、技术亮点、应用场景,以及一些专业术语等等。

过了三五天之后回想,留下印象却寥寥无几,最多记得它发了一款大模型技术,或者模糊地觉得”好像很厉害“,至于具体参数、技术有多先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

这种情况在技术传播历史中并不罕见。

2000年,英伟达曾面临过类似困境。当时,英伟达与ATI(后被AMD收购)是图形芯片市场的两大巨头,两家公司主要在硬件参数上比拼:

谁的GPU频率更高、谁的显存更大,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成了宣传的核心。

然而,用户很难理解参数的意义,记不住它们的区别。结果,英伟达花了不少钱做技术传播,但用户对两家公司的认知却非常模糊,最后,只记得它们都是做显卡的。

后来,英伟达改变了传播策略,局面才逐渐扭转。他们不再单纯强调硬件参数,而是开始讲述用户体验和实际价值:我们的GPU不仅速度快,还能带来更流畅的游戏体验。

这种从技术语言到用户语言的转变,让英伟达成功占据了用户心智,并为后续的技术生态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过去,历史景象又重复上演,我们看到大模型厂商一波一波发新模型,铺天盖地宣传自己家技术有多牛;然而,过不了多久,人们依然想不起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充其量用一句话:嗯,好用。

这暴露出技术传播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企业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存在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是一种习惯性、不自觉的思考方式,它会让企业陷入固定的传播模式。

在技术传播场景下,主要表现有三点:

首先,盲目模仿参数。看别人堆叠参数、排名,我也去追求高大上的表达。其次,习惯从“自己想说”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用户想听”的立场思考。

结果,传播内容变成了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疑问:这东西对我有什么用?

最关键一点是,理论化表达,脱离实际场景。一味强调算法突破、性能提升是我听到最多的词,可这些说明并不能改善用户日常生活、工作流程中的问题,让人听的云里雾里,产生距离感。

这里有一个例子:  

扫地机器人、洗碗机、洗烘一体机,被称为解放懒人的“三件套”。有趣的是,洗碗机的诞生时间比洗衣机还早了8年。然而,即便发展至今,关于洗碗机的疑问依然存在。  

如果你去小红书上搜“洗碗机”,会发现很多人还在问同一个问题:“洗碗机能洗干净碗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和传统洗碗机的技术原理有关。  

传统洗碗机主要依靠“射流”技术,通过高压水流喷射餐具来清洗。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喷头的角度和数量,但要提升清洁效果,往往要增加水压和水量,结果,就是用水量和耗电量大幅上升。  

显然,单纯依赖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于是,行业里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空化效应”。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利用水流中产生的小气泡,当气泡爆破时,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能够轻松瓦解顽固污渍,同时还能减少水和电的消耗。  

事实上,这项技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广泛应用,解决了清洁效果和能耗之间的矛盾。但问题是,为什么普通用户仍然在问“洗碗机能洗干净吗”这样的问题?  

是传播不够吗?显然不是。

你去搜一下,会发现关于洗碗机清洁原理的科普并不少,可以说铺天盖地,相关企业每家、每年都在做;但是,为什么这中科普没有改变用户认知呢?

说白了,过去的传播只停留在解释技术本身,没有把技术和用户实际关心的需求联系起来;反过来, 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始终浮于表面,无法感知到技术到底如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应该怪企业,还是用户呢?

02

还有一个经历,来自于前两天我参加的一场技术活动。

活动中,听着听着我差点睡着了,内容实在太技术化了,专业术语和复杂逻辑,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到场的观众并不全是技术大神,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听众,甚至还有一些博主。

这让我开始思考:这场活动显然不只是为了内部交流,还带有传播的目的,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技术。但如果普通观众都听不懂,那传播出去的内容又怎么能被更多人理解呢?

换句话说,技术传播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是浮于表面,不仅会让人们难以理解,还会加剧认知上的割裂。

而这种割裂,经过各种解读和误传后,恰恰成为技术形象快速崩塌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Manus算一个。一开始,大家讨论产品本身,随着信息不断扩散,讨论逐渐上升到了技术层面。

有人觉得技术没什么了不起,只把一些能力拼凑在一起,很容易被复制;但也有人觉得它的技术很厉害,因为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把同样的东西做出来,只有它率先做到了,别人才会去模仿。

换个角度想,到底它的技术算不算厉害?在我看来,能够推动行业发展、让整个领域向前走一步的技术,就是很厉害的技术。

而关于Manus的争议之所以这么大,主要还是传播的问题,一开始传播的方向和重点没定好,导致大家对它的技术理解不一致。

还有吗?当然。豆包(DouBao)都难逃一截。

年会大家都在讨论deepseek时,很多企业都开始接入它的模型,反应最快腾讯,不仅在微信里面集成了推理搜索,还把更多用户引导到腾讯元宝上,并推出自己的T1模型。

没过几天,Qwen也发布QWQ思考模型;其实,Kimi当时压力并不大,因为Kimi的K1.5长文本思考发布时间和deepseekR1相差不多,只不过声量弱了一些。

但很快,这种技术迭代速度让行业瞬间白热化,压力瞬间传导到其他模型厂商;我记得那几天,大家讨论焦点变成了某大厂能否快速拿出新模型,甚至还有爆料称豆包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其实豆包的模型,在没有接入推理之前,完全满足日常需求,但没有有效的把技术传播出去,用户可能永远不知道它的潜力。

03

由此可见:技术传播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在于如何让用户对技术产生清晰的认知和信任。

换句话说,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什么”,更在于“如何被用户理解”。

另一方面,技术传播的路径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先从专业圈层(如开发者、工程师)开始,再逐渐扩散到大众用户。

当核心圈层对技术的讨论过于复杂或存在分歧时,信息在传递到大众层面时很容易被误解甚至扭曲。企业没有及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引导,用户可能对技术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引发信任危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引发的舆论热度,往往比产品本身是否好用更具杀伤力。

一个典型现象是:公众对技术的讨论并不总是基于实际体验,而是受舆论风向的影响。

比如,某项技术可能在核心圈层中备受争议,但在大众层面却被过度神话或恶意诋毁。这种舆论的两极化不仅会放大技术的缺陷,还可能让真正优秀的产品因负面评价而失去市场机会。

换句话说,技术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舆论的管理。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应对核心圈层与大众圈层之间的信息断层,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在舆论风暴中折腰。

04

明白这些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我认为有三点:

一,技术传播要聚焦

马克思说过。多重点等于无重点。人们的短期记忆有限,很难记住一大堆复杂信,。技术传播与消费者的关系越紧密,就越要简洁明了。

我们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梳理技术资料,提炼出最核心的诉求,贴上标签,从而占领用户心智。

品牌是什么?消费者对你的共识。很多品牌在传播时,总是强调自己研发了多少年、技术有多先进,却忽略用户的实际体验。

这种“自嗨式”传播,像妈妈觉得你冷,却忽略了你的真实感受。技术传播不能自说自话,你有足够优势的技术,那就大胆传播。你的技术不够先进,就寻找差异化赛道,要找到自己的路径,跨越“映射鸿沟”。

第二点,要一个观点打穿。

观点是企业对技术的独特解读和定位。是一句话、一个标签、一个鲜明的态度,能让用户瞬间理解你的技术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重要?

为什么观点重要?因为技术迭代速度飞快,用户很难记住每一次传播中的复杂细节。观点像一颗“语言钉”,能够牢牢钉在用户的认知中,成为对你技术的第一联想。

以英伟达为例:

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平台时,大家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显卡厂商。但英伟达开始强调解决方案——通过CUDA,向企业和开发者宣布,GPU不仅能处理图形,还能加速科学计算、机器学习等复杂任务。

这一观点,让它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到云计算和AI时代,英伟达的传播策略进一步聚焦为“GPU如何赋能AI”,并通过一系列广告、白皮书和技术峰会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地位。

所以,技术传播的一切内容都要围绕核心观点展开;同时,观点的输出必须符合品牌的地位和气质,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点:要建立强关联。

就像视频处理,你得让用户一想到视频,就想起你的技术;但这还不够,最好再具体一点。比如,一说到“深度搜索”,大家想到Kimi;一说到“小众搜索”,就想到知乎直答。

这样用户碰到相关需求时,就能马上找到对应的技术。

为啥要这么做呢?

因为当用户有需求时,他们不想在一大堆选择里挑来挑去,是希望能一下子想到你。这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有需求,就想起你的品牌,这样用户就会更愿意用你的技术。

所以,技术传播不只是告诉用户你的技术是啥,更要让他们知道在什么场景下能用到你的技术。

我认为,技术传播虽然是从行业到用户,一层层往下传,但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是从上往下传,还是从下往上传,都能形成“蘑菇云效应”。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