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分期买东西,那钱谁帮你付了?
你是否好奇电商平台的“分期购物”是如何运转的?本文揭示了分期购物背后的金融机制,探讨了消费者、商家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转关系,并分析了分期付款对个人财务的影响。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述了分期电商这种模式。
分期电商,即购物时可以分期支付,例如3000元的手机,选择分3期支付,先拿到手机,而后每月再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他的优点是,减轻用户当前的支付压力,如果暂时资金不足,可以先分期支付,将单笔交易的金额压力,分摊到后续几个月,以此提升订单成交转化率。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分期电商就在国内萌芽,后续淘宝支持花呗分期付款,京东支持京东白条付款等产品陆续上线,也让分期电商模式逐渐被用户熟悉和接受。
比起传统电商,用户购买商品,电商平台/商户完成订单履约的模式,分期电商多了一个角色“互金平台”。他可以是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或者消费金融公司等,主要作用是提供这笔“分期资金”。
而三方的业务模式也就变成了:
用户:向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向互金平台申请贷款,并使用该贷款分期支付商品
互金平台:审核贷款资质并受用户所托支付给电商平台,同时生成用户贷款账单
电商平台:收到互金平台的款项,向用户完成订单履约
用户:按约向互金平台归还贷款,直至结清账单
在这个模式下,融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流程。如果没有资金方可以承接该笔放款,那么相当于你去银行借钱,银行没钱借给你,你还是借不了钱,电商平台没有收到款项,自然该笔订单依然是支付失败。
因此,本文重点讲述融资这一核心流程和常见模式。
即选择由谁(资金方)借钱给用户的过程。
通过交易环节的用户下单+风控审核流程生成了资产需求(借贷需求),到融资环节做的关键事项就是根据交易环节获取到的资产信息(借款金额,打款账号,用户信息,借款利率,借款合同等)确定由谁(资金方)负责借钱给用户。
订单开始进入融资流程是订单状态到支付成功节点后业务层通知交易系统可发起融资,交易中台以订单数据通知融资中台可以开始处理这笔订单。
资金方放款成功后并将放款结果回传给平台,生成用户账单,订单状态扭转到融资成功状态标志融资结束。
(1)入池:可理解为融资系统用一个大池子(数据库表)来接收上游交易系统发起融资的有效订单,融资系统通过该池子管理资产的流入流出,即交易系统申请订单发起融资,融资系统接收订单到融资池的过程。
(2)匹配:融资系统会提前配置好不同资金计划,一个资金计划代表一个资金方。资金计划中会配置可以接受的资产(订单)条件,如借款金额,借款利率,订单类型,出账日等,
匹配环节即可理解为将步骤1中的入池成功订单捞出去匹配由谁(资金方)去打款给用户的过程。
(3)审核:订单匹配上资金方后将订单信息传给资金方进行审核,资金方再将审核结果回传给融资系统的过程,此时只是确定了资金方确定可以借款给用户。
(4)付款:资金方审核通过后再由融资系统向资金方发起付款请求,资金方操作将资金打款到用户账户,再将付款结果反馈给融资系统。
赊销是一种常见的商业信用行为,指卖家允许买家在一定期限内支付货款,而无需在交易时立即支付。对于分期电商,就是一种赊销模式。
定义:赊销是指卖方在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后,允许买方在约定的未来日期支付货款的一种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基于卖方对买方信用的信任。
通俗解释:赊销就像是“先吃饭,后付钱”或者“先拿货,后付款”。商家把商品或服务先提供给你,你以后再付钱。
个人消费场景:假设你去一家餐厅吃饭,餐厅老板允许你先吃饭,然后在一个月后再付钱。这就是赊销。你先享受了服务,餐厅老板相信你以后会付钱。
商业贸易场景:假设一家公司A向公司B购买了一批货物,公司A和公司B约定,公司A可以在三个月后再支付货款。公司B先发货,公司A在约定的三个月期限内支付货款。这就是典型的赊销行为。
自持模式:自己出钱放贷
核心逻辑:平台或关联公司用自己的钱直接放贷给用户,承担全部风险和收益。
定义 :在消费金融领域,自持通常是指金融机构自己持有消费金融资产。这些资产可以是发放的贷款等债权。例如,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发放了大量个人消费贷款,它自己把这些贷款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转让给其他机构。
举例 :某小额贷款公司发放了 1000 笔小额贷款给个体工商户用于进货等消费经营活动。该公司自己持有这些贷款债权,自己负责收取贷款本息,不把这些贷款打包卖给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转移出去。
特点 :
金融机构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支持资产的持有,因为这些资产会占用自身的资金。资金成本高。
对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因为资产的风险(如借款人违约风险)都由自己承担。
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持有资产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如贷款利息收入。完全自主控制,利润全归自己。
流程:用户申请分期 → 平台审核 → 平台直接放款 → 用户还款给平台。
1.注册资本金
2.银行融资
3.资产证券化(ABS)
4.股东借款
5.利润留存
这几种模式的成本对比如下:
当然,小贷公司也会受到限制,包括
保理公司相当于”接盘侠”,让平台/商户快速回笼资金。
保理公司需要金融牌照(保理牌照),受监管限制。
关于保理的收益模式,用最直白的例子解释:
场景设定:
假设你开了一家手机店,学生小明找你分期买iPhone,总价1万元,分12期还款(每月还约883元)。但你需要现金流进货,等不及12个月慢慢收钱,这时候保理公司来了。
操作流程:
1.为什么你愿意打折卖?
虽然表面上你亏了800元,但你立刻拿到现金周转,赚更多手机销量利润,比不确定的死等12个月可能更划算。
2.保理公司风险在哪?
如果小明中途赖账,保理公司可能收不足1万元。因此实际交易中
保理公司要求的折扣可能更低(比如打85折,留更大安全垫)可能要求你回购部分坏账(比如小明不还钱时你要赔保理公司),相当于你帮小明做了担保
现实中不会单笔卖债权,而是把成千上万笔分期合同打包成资产包(比如10万笔债权,总计10亿元)
保理接盘的价格是经过精细测算的,通过精算预测违约率(比如预计5%的人不还钱),据此定价折扣(比如打9折,留5%坏账空间+5%利润)
资金成本套利:保理公司可能用低息贷款(比如4%利率融资)购买债权,赚取债权收益(小明们实际支付的利率可能15%)之间的利差。相当于保理公司也是借钱来购买债券,只要债权收益大于借款利息,就能赚钱。
证券化延伸:保理公司可能进一步把这些资产包卖给银行/信托,实现二次变现(类似二手贩子)。相当于这笔资产包,他再进一步转卖。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保理模式,那就是:
保理公司赚的是”时间差+风险溢价”——用现金换未来收益权,靠大规模资产包的精算定价能力盈利,本质上是一种金融中介服务。
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如银行的存款资金。
风险管理由金融机构自己负责,包括对消费者的信用评估、贷款审批等环节。
收益直接归金融机构所有,风险也由金融机构承担。
平台需要承担部分风险(自己出的资金可能亏损)
对平台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由资金方直接向用户的账户或用户交易对手的账户发放贷款的业务。其中,助贷机构仅负责获客,资金方负责风控审核、直接对借款人提供放贷资金及贷后管理等,助贷机构不承担资金损失风险的业务模式。
平台不承担风险(除非签了担保协议)
银行资金成本低,但用户利率受监管限制
融担公司:通常作为担保方,如果用户违约,融担公司需代偿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通过发行信托产品向投资人募资(如高净值客户、机构)。
信托公司可以整合多方资金,资金更灵活,发挥资金聚集的优势。
信托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者需求和消费金融项目特点进行灵活设计,比如不同的期限、收益结构等。
信托公司在其中起到财产管理、运用和监督的作用,需要对委托人和受益人负责。
有可能需要担保公司增信,否则信托不愿合作。
为什么需要担保公司增信?
用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假设你想卖一筐苹果(信托资产),但买家担心有烂苹果(坏账)。这时候保险公司(融担公司)承诺:“烂苹果超过5%的部分我赔”,买家就愿意付更高价钱。
所以有了担保公司,能发挥很大作用:
这里就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融资担保公司。
总的来说,融资担保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获取资金,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手段,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引入融担公司后,模式又变成了这样:
信托助贷模式下,各方的收益又是什么?
代价:支付担保费(但整体仍省钱)
核心诉求:快速扩大放贷规模
内心OS:用担保费换更低利率,只要放贷利差(如放贷收18% – 综合成本7.5%)足够大就划算
管理费(通常0.5%-1%,即50-100万/1亿规模)
超额收益分成(若实际回收超过预期)
担保费(1%-2%/年,即100-200万/1亿)
数据积累(掌握借款人风险数据)
要求反担保(如平台质押部分资产)
动态调整费率(高风险时期提高保费)
为啥平台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我们以1亿的信托项目举例:
从表格中可见,虽然平台多付了150万担保费,但利息支出省了200万,整体成本降低50万。
所以说,平台肯定是很乐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分期电商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商品利润和金融利润,而金融利润要提高,就需要资金成本尽可能的低。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设计不同的模式,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小球】,微信公众号:【产品小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