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少有被挑明的面试成功原因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除了常见的技巧和准备,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会影响面试的成功率。本文从一位资深设计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三个少有被挑明的面试成功原因:面试中的“气质”、贴“标签”的重要性以及面试题库的真实作用。
面试有技巧,它的确能提高你的成功概率,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技巧抵不过别人的“面霸天赋”,抵不过别人的内部推荐人,抵不过真正的人岗匹配,抵不过……
这篇文章,重点讨论也许你隐隐知道,却从来没有被挑明的面试成功原因,提供一些行动策略。
曾经有一个小公司的老板开玩笑的和我说,我们招人重点看长相。
看似很不靠谱,但他的确道出了一个面试成功的真相,甚至也的确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证明长得好看的人在面试中存在一定优势: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良好的外在形象与其他积极品质联系起来。
除了那位老板所言,我自己也有实际体会。面试中,“长相好看”的候选人,或者更准确点来说:气质更好的候选人,一定会大大提高面试成功的概率。
衣着得体,只是这里面最小的一方面。长得好看,也只是最浅层的一个意思。
做个实验:
你可以对着镜子抱怨一分钟,抱怨的内容可以是工作、生活、他人、自己都可以。然后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再对着镜子赞美一分钟,内容同样可以是你的工作、生活、他人或自己。
你发现了吗?
同一个你,赞美的样子,比抱怨的样子好看很多。
如果长期如此呢?
衣着得体,不仅仅止于面试的那一刻。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光鲜靓丽的人,一定比临时抱佛脚的人更懂得如何衣着得体。如果是设计师这点就更重要了,你连自己都不能收拾得光鲜靓丽,怎么相信你能把一个产品做得光鲜靓丽?
长的好看,也不一定就必须天生丽质。在过往的生活中能一直保持更乐观、更自信的人,一定比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的人显得更好看。过往你对事对人的主要态度,会变成你的气质。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了。
面试会挑你气质,这是事实。乍一听很不靠谱,但的确有它存在的理由。
好在,气质可练。
我们会越穿(衣)越得体,越长越好看。
无论给自己贴标签还是给别人贴标签都不是个好习惯,会形成惯性思维。但面试的时候,有标签的候选人比没标签的候选人,胜出概率更大。
贴标签,代表有记忆点。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作为这里的标签贴上去的。比如招聘的是UX设计师,那会Figma就不能算作标签,但会Figma会到能做教程,就可以被贴作标签了。
贴标签,贴得是候选人的差异性。
很容易理解:匹配的标签 > 其他正向标签 > 没有标签 > 负向标签
因为每个公司、背景、岗位的不一样,和岗位有匹配度的标签包括的类别可以很复杂,业务的匹配、能力的匹配、性格的匹配、地域的匹配、家庭状态的匹配等等、甚至有靠谱的内部推荐人也是一个匹配标签。
实际情况下,全负面标签的候选人不多,最有可能录取的是有强有力的匹配标签,又外带着1、2个不起眼的负向标签的人。
这个情况也不是面试官有意为之,而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在一次培训中,HR出示过一份调研,显示往往面试官觉得十分满意的人(即全是正面标签),最终的入职率是很低的。
既然知道了面试贴“标签”,那我们面试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给自己准备几个匹配岗位的标签。
前面的小报文简历和作品集自查清单里有几条,都提到过的关键词,就是有意识给自己定标签的一个做法。
然后,再在面试中去重复体现出来。
至于负面标签,从候选人的角度只能尽量避免。
面试一个岗位,的确有一些常见的面试题库可以供我们准备。
比如通用的自我介绍、职业规划、优缺点、离职原因等;又比如带有岗位属性的,例如设计师常遇到的“描述一次你主导的完整 UX 设计项目流程”,或者“如果要重新设计XXX,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等。
问一问AI,提前准备题库问题,一定会提高面试通过的概率。
但是,大部分面试官都会一层一层的拆下去追问(例如比较常见的STAR面试法),最终,总归还是要落实到自己真实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过往经验里。
就像考试一样,临时抱佛脚当然有用,但有用的程度有限。
其实这算个好消息,对于I人来说尤是。因为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都可以练。最后,祝面试的你好运。
共勉、共进。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林影落】,微信公众号:【林间有影落】,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