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老师个人IP打造,没想象中那么轻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3-06 02:24:11

  ·  

1次阅读

个人IP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深入剖析在教培行业打造个人IP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误区,供大家参考。

近期在陪跑英语老师IP打造,老师并不清楚怎么设计产品体系和线上获客,通过深度语音沟通和个人优势梳理,很快帮老师搭建好了账号定位。这让我想到了三年前在职场上,给某个名师做个人IP的经历。

21年我入职过一家留学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当时和面试官聊得也挺愉快,让我着手负责托福这条业务线的线上获客到销售转化。

简单说下吧,托福考试分为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四个版块,学生想考到理想分数,通常需要培训薄弱版块,而申请北美常青藤院校时,托福成绩至少100分以上,某些高校甚至有单科分数的要求。

而考生在选择托福培训机构时,通常有以下几点顾虑:

  • 我的英语能力,和托福目标分还差多少?(通常一次模考就能知道大概水平)
  • 我需要的英语能力(听说读写)中,具体还差哪些?能不能量化下,让我心里有数?
  • 这些能力差距属于哪种?是知识点积累不够?学习习惯不好?还是逻辑能力有问题?
  • 这其中哪些差距,是可以靠培训机构弥补的?效果会不会比自学好?

所以语言培训类的产品,注定是高客单重信任的交付,成交周期也不会太短。而以名师IP去做获客转化,天然具备成交的可能性。

我入职前,人事吹嘘说师资力量雄厚,老板也对这块业务非常看重,我当时也背调过,的确算是本土留学机构的头部,业务线也比较多。

但我入职接手开始做的时候才发现,咋只有一个托福全科老师啊?咋也没有托福引流资料包那些啊?

当时我的运营团队就两人,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因为每月拉新的KPI摆在那,每天都要提交运营日报:发了多少篇笔记,点赞收藏x个,小助手引流x人,转化成交x人,成交额x元。做运营获客的,大概能懂我的焦虑感吧?从0到1开始做,才是万事开头难啊。

我当时的想法是,与其广撒网找考生,不如在细分领域里以专业度取胜。通过学员访谈、社群潜水等方式,我确定了考托福的难点在口语和写作,由此衍生了托福写作精批(299元5次)和口语专项练习(199元5次)的低客单服务。

没办法啊,当时的产品体系只有2980元的托福全科录播课,和讲师的一对一直播课(500元一节),我觉得直接成交转化的概率太低,而且录播课本就没有技术壁垒,海鲜市场上的盗录课一大堆,所以肯定是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过渡性产品,来获取新客户的信任的。

这是给想做名师个人IP的朋友第一个提醒:即便你的产品再好、教学品质再过硬,都是需要设计引流款/体验课,让新用户先感受到你的实力,后续再转高客单的正价课。

产品体系重建后,我面临的运营难题可不止这一个。当时全科老师太忙,没空弄引流资料包咋办呢?我用小号去加同行领资料包,再做二次整合后发托福老师复审,没问题再打包加水印。

像托福考试,学生往往需要考前机经预测,以及考后当天的考情回顾和重难点分析,我带的名师没时间弄咋办?

还得是我硬着头皮从小站托福、王子睿托福、HUGE托福等多家托福同行那里潜水拿资料二改,并赶在当天通过公众号发布。

做名师IP的,光靠缝合怪可不行啊,还是得在擅长的领域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教学心得、学习方法、备考资讯等等,而专业性太强的内容,我这个运营也没法凭空变出来。

所以我当时有提议过,让讲师出镜直播以及拍短视频,可能女教师有容貌焦虑吧,不想在公共平台上抛头露脸,自谦没有做主播的实力。

没办法我只能找产研部的程序员同事,在网站后台调取直播课回放记录,通过二次剪辑,托福知识点精讲的切片,以碎片化的知识呈现形式来做内容展示。

实话实说效果肯定是没有直播好的,想也能想到,干巴巴的教学知识点,不太适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

这是我操盘名师IP后的第二个提醒:讲师和运营应该是相互信任和打配合的,如果教师只考虑教学质量,忽略了专业领域的对外输出,那对于运营而言,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因为当时我需要背用户拉新和课程销售的双指标,讲真压力挺大的,甚至铤而走险通过同行社群截流、灰产软件爬虫拉新等不入流的方式获客。

但想从别人的群里拉人,一方面面临被举报踢出群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面对陌生人的好友申请,都会心存戒备,培养信任到最终转化的周期,也会比主动加好友的方式要长。甚至有人明确表态,不会考虑我们这家机构,因为偷摸加人的手段太下作了。

所以我的第三个提醒是:如果运营人员的考核指标过高,那不得已做的运营动作,无疑会伤害品牌美誉度和讲师IP形象,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

我理解作为商业机构的老板,希望能让新兴业务快速盈利的心态,但做名师IP运营本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事儿,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也是运营人员需要和老板据理力争的。

我在这家留学机构只待了八个月就离职了,每月竭尽全力才堪堪完成绩效考核,而且无论是薪资构成,员工福利还是团队氛围,都和入职前聊得大相径庭,中途也多次更换直属上级,汇报方式和团队管理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磨合。

新媒体运营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我也没能耐让老板的白日梦顺利开花。在没有预算、没有资源扶持的情况下,能保底完成拉新和销售指标,我问心无愧。

回顾这段并不算光彩的职场经历,也让我对所谓的大公司和名师IP怯魅了,职场就是个草台班子而已。

新媒体运营求职不要只看公司规模,还要看整体营收,以及你要做的业务线,是属于核心王牌的现金牛业务呢,还是老板试水探索的边缘性业务呢?

最后也奉劝想尝试个人IP打造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持续输出内容的心力,不要轻易尝试做自媒体啊。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