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真需求」拿捏2025(2):从卖「物」到没事「找事」
我们在前篇《六大「真需求」拿捏2025:从关注「功能」到共振「情绪」》揭示了「真需求」的本质——思维转换,并系统阐述了NEW思维1——从关注「功能」到共振「情绪」的范式转移。
本文将继续解构第二个NEW思维范式:从卖「物」到没事「找事」。
三、NEW思维2——从卖「物」切换到「找事」
用户购买的其实是「事」,而非「物」;我们不只提供商品「物」,还要通过商品物提供体验「事」!
——铃木敏文《待客之道》
这次联名,比10次父亲节营销都靠谱,男性购买力颠覆了我的认知!
——瑞幸CGO杨飞
有人总结了2024年的瑞幸咖啡:联名36次,平均每月3次联名,比去年更加勤奋;上新50多款新品合作31个明星,营销活动上热搜16次,话题流量遥遥领先。
传统认知中,跨界联名IP与蹭热点常被视为流量收割、产品破圈及制造社交货币的营销工具。NEW思维2则重构思考路径——首先洞察“物”背后有什么“事”;然后从“事”中找到希望获得的“体验”,最后给出“新的购买理由”。
这正是铃木敏文「事」理论的现实案例,亦是腾云美式引爆男性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它为「男性释放消费力」建构了极具说服力的“合理化消费”理由。
欧洲大陆正弥漫着复杂情绪:“德国(57%)、法国(53%)、英国(45%)和瑞典(42%)的多数人认为,12个月后他们的国家经济将处于萧条或衰退中,”她告诉VML Intelligence,“在接受调查的任何国家中,不到10%的人对经济将增长持乐观态度。”
——VML Intelligence伟门智威《未来趋势100》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前提:全球及中国经济已经无法回到三五年前那种昂扬向上的增长态势。
如今,“割裂”、“黑天鹅”、“低增长”成为生存底色,无论变化是好是坏,我们都置身于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如何“有韧性”地挺过去,将是每个人今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探讨的问题。
在此剧变中,消费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蜕变:
当传统”物”的吸引力日渐失效,当定位和痛点思维难以穿透认知防线,铃木敏文提出的「事」的思维,正在为商业世界开辟出捕捉真实需求的创新路径。
所谓「物」的消费,是指购买产品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往往止步于功能兑现;而「事」的消费,本质是通过消费行为完成自我表达的“事情”——消费者真正购买的是一个重塑生活场景的「正当理由」,一段未曾体验的「情感共鸣」,或一个为人生赋予意义的「精神支点」。
对这种消费需求的理解要求品牌完成三重跨越:透过「物」去洞察用户所追求的「事」,还要敏锐地捕捉并创造出他们渴望的**「新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新关系」,帮助那些支持我们成功的用户不断成长、进步,变得更好。**
为了深入理解“事”的消费,我们从以下四个「事」展开:
当今品牌界和广告业正面临一场“平庸末日”。
Eatbigfish战略家亚当·摩根与System1创新官奥兰多·伍德发出联合预警:当技术迭代与规模效率的共谋,正在催生令人窒息的同质化深渊。
文化观察家凯尔·柴卡(Kyle Chayka)在戛纳演讲中提到,互联网倾向于“迭代文化”,任何成功的内容都会被无限复制,“这不会产生独特、有趣的文化,而是导致最低的共同标准。”
进一步,System1首席创新官奥兰多·伍德(Orlando Wood)在《创意商业通讯》中揭示关键洞察:表演性推动品牌长期增长,而销售性则带来短期销售。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表演性与更大的增长和利润密切相关。“观众对被迫推销感到厌倦,现在是广告业重新学会如何为他们表演的时候了。”
全球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品牌应该更加努力地变得有趣,73%的人希望品牌更加努力地用他们的营销“惊艳”他们。
——VML Intelligence伟门智威《未来趋势100》
这正是瑞幸、名创优品、蜜雪冰城们持续“表演”和努力制「事」的底层逻辑:在消费剧场中,每个品牌都是需要「持续抢戏」的主角。
反观喜茶VS霸王茶姬,必胜客VS萨莉亚,家乐福们VS奥乐齐,如果没有「持续抢戏」,失去主角光环,有可能沦为配角,甚至被边缘化!
“在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时,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然而,铃木敏文同时揭示:“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正当化消费理由」?用户在消费时,不是把钱花在“物”上,而是用在自己想体验的“事”上。
无论是基于自我奖赏机制、个性化诉求,还是价值赋能型消费,这些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正当化消费的理由”,让他们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假如细思一下“种草”的本质:你会发现被“种草”的需求,都不是所谓的“刚需”。当没有“刚需”的时候,消费的欲望就需要被激发“种”,就是撒下种子,去培育和刺激;“草”,就是欲望,就是希望,就是“小确幸”!
此时,商业思维的进化方向已然清晰:与其不断琢磨如何定位和改进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不如将重心转向如何帮助用户实现更好的自我状态。
这个理念在日本川崎7-11便利店的改造实践中得到完美呈现。基于63%女性客群占比的精准用户画像,该门店以“事”的思维重构了空间逻辑:
这些创新举措下,销售提升显而易见。
什么是「理想的设计」?并非在于如何生产吸引人的产品,而是在于如何重新树立一种让人们能感受到物品吸引人之处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平面和产品设计的理论,更是一种社会设计的哲学——也就是,理想的设计,它的对象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原研哉
曾几何时,许多品牌自豪地扮演着“生活方式引领者”的角色::无印良品通过极简美学定义生活秩序,茑屋书店以「提案式消费」重构阅读场景,小众品牌借「断舍离」理念对抗物质过剩,共益品牌通过环保主张重塑消费伦理。
然而在新时代中,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打破这种单向输出模式。**他们开始追问本质:**物质究竟该承载何种价值?生活是否必须遵循既定模板?当精明且具主见的消费者拒绝被动接受,品牌的角色必然从「定义者」转向「共建者」——不再高声宣讲生活教条,而是与用户共同探索生活的新可能。
这种转变的最佳印证是小红书的蜕变:摒弃了过去空喊口号的「生活定义权」,转而以各种眼花缭乱的行动引导、与用户(消费者、KOC、品牌)共创「生活实验场」——当用户们真正成为生活方式的共创主体时,小红书便完成了从「指导手册」到「实验日志」的进化。
当你在“物”陷入同质化困局,没有办法产生区隔,不妨换个思路,遵循**「透物→找事→新关系」**的进化路径实现破局:
如果你直接问用户想要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某个具体产品的功能或使用价值(更便宜更快更好)。然而,作为品牌人,需要更深一步地追问:
必胜客正是「叙事缺位」的典型——面对消费降级和竞争压力,试图通过19.9元的超值“物”成为**“萨莉亚的平替”**,实则陷入价值认知混乱。
人们通过“物”来体验“事”,并从中感受到价值与满足感。因此,你需要持续为用户提供购买理由,使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高大上的说法是**——编织消费意义网络,为每个价格刻度注入情感价值和文化势能。**(见案例3)
如果你已经认同了上述理念,接下来就是摸索着和用户建立新的关系,这一点会在后文详述。
肯德基「疯四文学」和「麦门」就是典型案例:肯德基促销活动(周四会员日优惠)→进化为亚文化符号(段子创作狂欢)→最终成为社交货币(”V我50″成代际暗语)。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通过持续的内容共创,将交易关系转化为文化共同体。
在「疗愈」心理学概念流行之前,旅行是旅行,文化是文化,宠物是宠物。然而,当这些传统“物”与「疗愈」这个“事”结合后,便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如今,全球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在寻找那些能够治愈心灵的独处之地。他们渴望的是深度反思,轻松休憩,或者与自然重新建立那份久违的联系,这已成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休闲方式。
以此展开,任何与旅行相关的“事”都可以和「疗愈」沾边:
想象力可以继续延展:
这些是传统的“赛道”吗?非也,他们只不过为原来的“物”赋予了“事”。
曾几何时,返校季只是意味着抢购新文具和“长大”穿的衣服。然而,在Z世代和α世代手中,这个传统时刻已蜕变为一场盛大的「美学觉醒仪式」。
**这群数字原住民将开学日重塑为一场「个人品牌发布会」,**凌晨四点的化妆仪式、专业彩妆师的定制服务,以及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美甲风潮,都在昭示着:消费行为正在升华为一种「社交资本投资」。
品牌们迅速捕捉到这一“事”,通过提供学生折扣、捆绑销售以及针对年轻消费者的产品来迎合这一真需求。像欧莱雅这样的美容巨头已与Pinterest携手,创建专门的返校美容页面,直击这一充满活力的目标受众,推广他们的明星产品。
欧莱雅们深知:此时,他们贩卖的不是唇膏眼影,而是Z世代在人生重要节点「被看见」的“事”。
无论是「疗愈」还是「开学超级碗」,都在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当商业叙事从「物」转向「事」,即便是最平凡的消费行为,也能迸发出史诗般的新能量。
“9.9元”是「真需求」吗?低价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2024年的消费战场被「9.9元」的硝烟笼罩:先有麦当劳肯德基的“穷鬼套餐”打头阵,接着瑞幸库迪幸运咖的三咖混战跟进,然后是奥乐齐“9.9元矩阵”集体出道,年末必胜客19.9元也加入战团。
此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价格数字从来不是需求本质,而是意义战争的载体。消费决策公式正在被重塑: 支付金额=(功能满足+ 意义溢价)X新购买理由强度。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找事」:为“低价”或“高价”重构消费叙事,给出「正当化消费」的理由。
例如,MANNER把「自带杯减5元」与环保价值观捆绑;奥乐齐为“9.9元矩阵”贴上「都市游牧族的生存智慧」;瑞幸则在「职场续命刚需」、「IP情绪满足」、「跨界品质享受」自由流动。
这些实践案例共同印证:在消费紧缩的时代,即使“低价”,你也需要给出「事」的意义和「正当化消费」的新理由。
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也不会停留在“价格便宜”!
——铃木敏文
在越发不确定的消费未来,还想着宣传「物」的价值或者靠定位致胜,可以说是典型的Old思维,如果想有韧性的挺过去,甚至活的更好,请开始没事找「找事」,这也是第二个「真需求」。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品牌猿】,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