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来的“Hyperloop”:纽约气动运输的先锋探索

机核

  ·  

2025-02-09 08:00:00

  ·  

1次阅读

引言

19世纪,正值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人们对于更高效、更便捷交通方式的无限遐想。在拥挤不堪的城市街道上,马车、有轨电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交通方案——气动运输,应运而生。它利用空气压力驱动列车运行,试图在地下开辟一片新的交通天地。虽然这种技术最终未能大规模应用,但它在美国城市交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来的地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空气驱动的未来:比奇气动铁路的纽约实验

1869年,纽约市的街道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市民们苦不堪言。阿尔弗雷德·艾利·比奇,一位富有远见的美国发明家和出版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设一条气动地下铁路,以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比奇的构想并非空穴来风,他深受当时欧洲气动技术的启发,坚信这种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交通。

阿尔弗雷德·艾利·比奇(Alfred Ely Beach) (阿尔弗雷德·艾利·比奇(Alfred Ely Beach))

比奇气动运输邮件系统的专利设计图,该系统使用气动车厢通过地下铁路网络运送包裹。 (比奇气动运输邮件系统的专利设计图,该系统使用气动车厢通过地下铁路网络运送包裹。)

比奇的计划并非一开始就光明正大。由于担心政治阻力,他最初以建造一个“邮件运输系统”为名获得了许可。在1869年,他秘密地在百老汇下方,沃伦街和穆雷街之间挖掘了一条长约312英尺(约95米)的隧道。这条线路虽然短,但却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技术。

这条气动铁路的核心是一台重达48吨的巨型鼓风机。这台鼓风机由一台100马力的蒸汽机驱动,能够产生强大的气流。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地下隧道掘进机的图示——展示了如何驱动机器前进。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地下隧道掘进机的图示——展示了如何驱动机器前进。)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地下隧道掘进机的图示。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地下隧道掘进机的图示。)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百老汇地下铁路的图示——展示了实验路段。 (这是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Illustrated description of the Broadway underground railway) 中,关于百老汇地下铁路的图示——展示了实验路段。)

当鼓风机启动时,高速气流会推动一节设计精巧的车厢,沿着隧道内的轨道前进。车厢内部装饰豪华,配备了舒适的软垫座椅,可容纳22名乘客。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车厢还采用了气密设计,防止空气泄漏。

车站的设计也极具特色。为了吸引乘客,比奇将车站打造成了一个地下宫殿,装饰着华丽的镜子、喷泉和壁画。车站内还设有男女休息室,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1872 年,气动客车的内部结构图。 (1872 年,气动客车的内部结构图。)

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中,从隧道内望向车站的景象图。 (纽约包裹速递公司 (New York Parcel Dispatch Company) 1872 年出版的《百老汇地下铁路图解说明》中,从隧道内望向车站的景象图。)

在地下车站等候的社交名流。 (在地下车站等候的社交名流。)

1872 年,纽约的百老汇地下铁路。 (1872 年,纽约的百老汇地下铁路。)

1870年2月26日,比奇气动铁路正式向公众开放。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成千上万的纽约市民涌入车站,争相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运营初期,比奇气动铁路非常受欢迎,每天吸引了大量的乘客。人们惊叹于它的速度和舒适性,认为它代表了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尽管比奇气动铁路在运营初期取得了成功,但它最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比奇最初的计划是将线路延长至中央公园,打造一条贯穿曼哈顿南北的地下交通大动脉。然而,由于资金问题和公众兴趣的逐渐下降,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此外,比奇还面临着来自政治和商业上的阻力。一些利益集团担心气动铁路会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挠它的发展。最终,在1873年,比奇气动铁路停止运营,被人们逐渐遗忘。

纽约市比奇气动运输的车站、隧道入口和车厢。1870 年开通,1875 年关闭。 (纽约市比奇气动运输的车站、隧道入口和车厢。1870 年开通,1875 年关闭。)

比奇气动运输车站和隧道的平面图。 (比奇气动运输车站和隧道的平面图。)

直到1912年,在挖掘布鲁克林-曼哈顿地铁线路时,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被封存的比奇气动铁路隧道,以及那节曾经风光一时的气动列车。这一发现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气动铁路的成败密码

尽管比奇气动铁路最终未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它作为一项创新技术,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分析它的优缺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动运输的局限性,以及它在交通发展史上的地位。

气动铁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相比于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气动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零部件较少,因此维护起来也更加方便。这在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下,具有一定的优势。
  • 运行平稳,乘客体验舒适。由于空气压力的均匀作用,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平稳,减少颠簸和震动,从而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气动运输的基本原理 (气动运输的基本原理)

然而,气动铁路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 能量消耗大。维持高速气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比奇气动铁路使用一台100马力的蒸汽机来驱动鼓风机,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能源开支。
  • 控制精度有限。相比于现代电力驱动系统,气动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较低。这使得列车的速度和行驶方向难以精确控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 密封性要求高。气动铁路需要在密封的管道内运行,以确保空气压力的有效利用,减少能量损失。然而,在当时的材料和技术条件下,很难实现完美的密封,这导致了能量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 噪音问题。高速气流在管道内流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乘客的舒适度。

历史意义与影响

比奇气动铁路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年,但它在纽约市乃至美国交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技术创新意义。比奇气动铁路是纽约市历史上第一个地下铁路项目。它大胆地采用了气动技术,试图在地下开辟一片新的交通天地。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它展示了19世纪人们对于新型交通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比奇的“乘客管道”,曾在 1867 年的美国学会博览会上展出,并广受好评。 (比奇的“乘客管道”,曾在 1867 年的美国学会博览会上展出,并广受好评。)

空气驱动,悬挂式管道运输的站台设想图 (空气驱动,悬挂式管道运输的站台设想图)

想象中适用于城市高架场景的气动交通,由阿尔弗雷德·艾利·比奇于 1868 年提出。 (想象中适用于城市高架场景的气动交通,由阿尔弗雷德·艾利·比奇于 1868 年提出。)

其次,对后世的启示。比奇气动铁路的失败,为后来的交通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提醒我们,在开发新的交通技术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接受度。

此外,社会文化影响。比奇气动铁路的出现,体现了纽约市对地下交通的渴望。在地面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来解决交通问题。车站和车厢的优雅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审美。

比奇气动铁路的命运也揭示了当时纽约市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技术、资金和公众兴趣等因素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在19世纪末,纽约市开始规划建设地铁系统,但面临资金、技术、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00年正式开工建设。1904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标志着纽约市地铁系统的正式运营。

结语

比奇气动铁路是纽约市乃至美国早期地下交通探索的代表,其创新性地采用气动原理驱动列车。尽管因资金、公众兴趣等多重因素未能实现大规模应用,但它暴露了早期城市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公众接受度对项目成败的影响。这些经验教训对纽约市后来的交通系统规划,特别是地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