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vishnu Orchestra vol.3 | 启示录与碧绿远方

机核

  ·  

2025-01-29 05:08:00

  ·  

1次阅读

正如我所说的,Mahavishnu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John Mclaughlin对一支真正的管弦乐队的执念也没有结束。

早在73年后期,John就已经开始为Mahavishnu的第二阵容寻找成员了。鼓手方面,John早就询问过Billy Cobham是否愿意继续作为Mahavishnu的鼓手留在乐队里,Billy从来没有对John拿走乐队歌曲的署名权有太多意见,对于John的提议他自然是同意的,但在某次演出中他发现一位年轻的少年正坐在他的鼓后面观察着他的演奏,他在冥冥之中就感觉乐队的鼓手位置即将被让位给这位少年。

Michael Walden是一位来自密歇根的年轻鼓手,1973年Mahavishnu Orchestra分崩离析之际,他还只是一个小乐队里年仅21岁的鼓手。他和乐队中小他四岁的演奏一把无品贝斯的贝斯手Ralphe Armstrong在当时一同着迷着Mahavishnu Orchestra。在机缘巧合认识了John以后,他也一同成为了Sri Chinmoy的信徒,并被给予了名字Narada,也就有了粉丝日后熟悉的名字Narada Michael Walden。

"Narada" Michael Walden ("Narada" Michael Walden)

Ralph Armstrong (Ralph Armstrong)

键盘手的人选,John则打了通电话给在Miles Davis乐队中认识的Chick Corea询问他是否认识一位女性键盘手同时还能担任人声,并且对精神信仰的探索感兴趣的音乐人。Chick Corea则表示他认识一位完美的人选,他立马给自己的妻子Gayle Moran听了Mahavishnu的首专The Inner Mounting Flame,Gayle只是觉得Chick在跟他开玩笑,毕竟一代Mahavishnu的气质实在和她不太符合。

Gayle Moran (Gayle Moran)

PS. 顺带一提,之前听了Chick Corea的solo专辑My Spanish Heart,Gayle Moran的演唱实在是太美了,个人认为她在那边的演唱要远远比在Mahavishnu这边的演唱更好更美。

Chick Corea与Gayle Moran Corea (Chick Corea与Gayle Moran Corea)

小提琴手的人选则是John在为乐队第一阵容寻找队员时没能请来的Jean-Luc Ponty。Jean-Luc从1969年开始到1974年分别在Frank Zappa的三张神专:Hot Rats,Over-Nite Sensation和Apostrophe演奏了小提琴,已经是融合爵士圈“小有成就”的一位音乐人。

Jean-Luc Ponty与Frank Zappa (Jean-Luc Ponty与Frank Zappa)

PS. 我十分推荐各位去听一下Jean-Luc在Over-Nite Sensation中Fifty-Fifty这首歌中惊为天人solo,能够非常明显地听出早期Jean-Luc小提琴演奏的风格。

十分明显的是,对于第二代Mahavishnu的成员招募,John明显试图寻找更多Sri Chinmoy的信徒或者更加年轻的乐手。你可以说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乐队的音乐方向,也可以说是为了有更加一致的音乐方向。我对此不做评价,我并不反感John的做法,我不认为他背叛了Billy Cobham。正如我昨天和我的吉他老师聊天时,他聊到一个被John Mclaughlin开除的贝斯手,我则有点惊讶地说John不像是一个会把人“开除”的人,因为在任何采访或者现场的谈吐中他都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我的吉他老师告诉我,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过去的很多事情,特别是作为外人,我们是很难做评价的。

而乐队最终的核心成员则确定为吉他手John Mclaughlin,鼓手Narada Michael Walden,小提琴手Jean-Luc Ponty,键盘手和人声Gayle Moran,贝斯手Ralphe Armstrong。除此之外,John还如愿以偿地为乐队配备了一支

管弦乐队

早在1972年,John其实就已经开始为乐队和管弦乐队的合作做准备了,Apocalypse的创作正是始于那个时期。

第二代Mahavishnu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974年的2月,乐队与由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挥的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在Buffalo表演了专辑中最长的曲子Hymn to Him。

PS. Michael Tilson Thomas日后也和John合作了另一个音乐项目:由John作曲的古典协奏曲The Mediterranean。

Concerto For Guitar & Orchestra "The Mditerranean" (Concerto For Guitar & Orchestra "The Mditerranean")

彼时乐队的核心成员,John Mclaughlin:32岁,Narada Michael Walden:22岁,Jean-Luc Ponty:32岁,Gayle Moran:31岁,Ralphe Armstrong:18岁。

第二代Mahavishnu的传奇正式开始。

专辑录制

由于专辑是和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一起录制的,其巨大的录制难度使得John请来了铸造了披头士的传奇之一George Martin作为专辑的制作人。

George Martin与乐队成员们在录音室里 (George Martin与乐队成员们在录音室里)

其中一个使得录制一场困难的因素就是Narada Michael Walden,如今的我们其实很难从专辑最终的成品听出来,但Narada的演奏力度非常之大,鼓声惊天动地,这使得录制期间鼓的声音经常漏音到管弦乐队的麦克风中。为了防止漏音,Narada被安排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进行鼓的录制,并放置屏幕与摄像头使得乐队成员和鼓手能够看到彼此。这在爵士当中可以说是地狱难度,毕竟爵士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乐手之间的配合,如果乐手难以看见彼此,交流配合便会非常困难。

极具爆发力的年轻鼓手 (极具爆发力的年轻鼓手)

在录制Smile of the Beyond的时候,Gayle Moran起初只是打算练习一遍自己的人声部分,因此她并没有过于上心,甚至她还在吃着一个三明治。而George Martin则是非常鸡贼地把“练习”版本的演唱录制了下来,当Gayle走回控制室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正式录音时,George Martin则表示录音已经完成了,这个练习的版本最终也成为了专辑中的版本,尽管Gayle本人对此并不是非常满意。并且由于Gayle Moran不习惯听到自己的声音,她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声音挑小,George Martin则表示他这辈子都没听见这样的要求。

比她的键盘更加出彩的是她美丽的演唱 (比她的键盘更加出彩的是她美丽的演唱)

Gayle Moran作为一名键盘手毫无疑问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键盘手,但是对比Jan Hammer大师级的键盘功力,她显然没有达到Jan Hammer的程度。不过其实能非常明显地看出John希望一名女性键盘手加入的原因,如果说一代Mahavishnu是一支彻头彻尾的“直男乐队”,是五名技术高强的大师组成的奇迹,那么二代Mahavishnu的气质则更加感性与温柔,Gayle Moran就是那个为乐队带去一份感性的存在。

同样变得更加感性与温柔的是John的吉他音色,如果追溯John Mclaughlin从Tony Williams开始的录音到后来的许多与Miles Davis的录音到一代Mahavishnu Orchestra,能够明显听出John的吉他音色是逐渐朝着更重的失真音色发展的。

PS. 对于John的吉他音色我非常推荐的是Miles Davis的专辑Big Fun中Go Ahead John中的吉他solo,其凶狠的吉他音色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个添加了失真效果的萨克斯。标题中的John自然就是John Mclaughlin,再一次能看出Miles和John的关系有多好。

Go Ahead John! (Go Ahead John!)

我个人是非常非常喜欢John的吉他音色的,他不是像任何一个朋克小伙或者金属党一样披着一层坚硬凶猛外衣以掩饰真实的自己。他同样是一位备受挣扎的艺术家,你能够从他的音色和现场演奏的样子看出他的那份挣扎和丰厚情绪。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比如首专中的Dawn)失真音色让我觉得有点不合时宜。

随着乐队阵容的改变和音乐方向的改变,John很自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吉他音色,这让许多热爱着一代Mahavishnu的粉丝感到不满,但是我同样非常喜欢这个吉他音色,这是一个更加圆润柔和的吉他音色,但不变的是John脑中试图挣脱出的那一连串音符。

新专辑名为启示录Apocalypse,这是一个相关末日的意向和画面,但封面却呈现了一片树林中浮现的男人轮廓,吹着笛子的男人形象来自Sri Chinmoy吹奏笛子的形象,其中蕴含的暖光似乎象征着人身上所蕴含的能量。Apocalypse所代表的并非是世界的末日,而是万物必然的消逝,当一个人意识到自身乃至世界必然的消亡后,宿命所给予其的能量才能被完美呈现。

John选择使用一支完整的大编制管弦乐队的宏大声场去呈现一个人身上所蕴含的能量,或许正如他本人身上所发散出的那份宏大能量,有如阵阵浪潮一样将其推向其最高点。

Apocalypse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疯狂着迷着这张专辑,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Mahavishnu最好的一张专辑,甚至比三张一代Mahavishnu经典都要好。

专辑的开场,比起过去用Meeting of the Spirits或者Birds of Fire这样快节奏高强度的歌将观众带入专辑,四专用Power of Love中低沉肃穆的钟声拉开帷幕,我不会用平静描述这首歌,它仍然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歌。它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用简单的音符将最深厚的情感压抑着。而Jean-Luc Ponty在这首歌演奏的中音小提琴(baritone violin)完美契合歌曲的气质,立马将观众带入他的领域,歌曲最终再次在阵阵钟声中中结束。

非常经典的黑色中音小提琴 (非常经典的黑色中音小提琴)

而专辑的第二首歌是专辑中第一首长歌Vision Is a Naked Sword,这是Narada Michael Walden的鼓声第一次被世人听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少有鼓手能够媲美Billy Cobham的演奏密度,而Narada Michael Walden却是其中之一,他并不是一个试图刻意模仿Billy Cobham的鼓手。如果说Billy Cobham是音乐史上一大有如猛兽的鼓手,Narada Michael Walden所散发的能量当中则带有一份年轻人的活力,并且Funk味十足。这或许是Narada和Billy最大的不同,我认为Narada的那份青春活力和浓烈的Funk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走向。你很难想象一个看起来瘦瘦小小的鼓手竟有如此饱满的力量与能量。

而一同构成节奏组的Ralphe Armstrong绝对是一个经常被历史忽略的强劲贝斯手,对比Rick Laird贝斯线中的那份简洁老成与干练,Ralphe则和Narada一样带着一份青春活力和满满的Funk味,在一边保持歌曲节奏的同时,他还会加上自己的一点小心思。最可怕的是专辑录制时,他仅仅是一个18岁的青少年。但可惜的是他在Mahavishnu之后便没有太多被世人所知的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人们聊到历史上强劲的贝斯手时鲜少会聊到他。

而Jean-Luc Ponty作为乐队中对于精神信仰完全不感兴趣的人之一,他同样带来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时候的Jean-Luc在我听来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非常非常标志性的风格。他和Jerry Goodman一样深受古典乐的影响并且接受过更加系统性的古典乐训练,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个法国人,他的solo远没有Jerry的solo那么狂野不羁,Jean-Luc的风格更干净更加具有旋律性,多了一份优雅和浪漫。在此基础上还有非常标志性的delay小提琴,Vision Is a Naked Sword或许是世人第一次听见Jean-Luc使用delay作为自己solo的一部分。不过这同样引出署名权的问题,对delay效果的使用毫无疑问是Jean-Luc的想法,不过在署名中仍然没有Jean-Luc的名字,整张专辑的署名再一次全部归属John。只不过此时此刻,署名权的问题还没有在乐队中爆发。

Smile of the Beyond则不仅仅展示了Gayle Moran优美的歌喉,也是我们第一次听见John在音乐中对于“神明”的赞美。Jean-Luc Ponty和John Mclaughlin的交替solo更是一绝,Jean-Luc Ponty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上非常有想法的音乐人,在演奏密度上更是在当时少数能和John Mclaughlin媲美的音乐人。

翻过黑胶,第二面的第一首歌是Wings of Karma。这首歌在整张专辑中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在歌曲的复杂度不如Vision Is a Naked Sword,另一方面solo方面又没有Smile of the Beyond中吉他和小提琴的“对飙”密度那么高。实际上,这又是一首在现场才能完全体会其魅力的歌曲,此处仍然先按下不表。我对二代Mahavishnu的现场有着更加复杂的情感。

而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对他的颂歌”Hymn to Him毫无疑问是整张专辑最大的亮点也是最佳的一首歌。歌名中的他毫无疑问指的是“神明”。对于我来说,这是属于二代Mahavishnu的Dream。从舒缓的弦乐到电声乐器的高密度输出,到Funk律动中的键盘演奏,到John和Jean-Luc的对飙一起冲向歌曲的终点,乐队和管弦同时推向歌曲最高潮,这一首歌涵盖了二代Mahavishnu的几乎所有精华。你绝对能理解John为什么会对一支真正的管弦乐队那么执着。

小乐队配合管弦乐队的演奏难度已经是非常困难了,尽管John无法带着一整支管弦乐队进行巡演,他仍然将专辑中的每一首曲子带上了巡演的路上。

现场乐队?

非常理所当然的是John没有办法将一整支管弦乐队带到巡演路上,取而代之的是由三个小提琴手,一个大提琴手,两个铜管乐手同时担任打击乐手所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其效果虽然比不上完整的大编制乐队,但也十分不错了。

1974年的巡演成员 (1974年的巡演成员)

至于巡演的反响如何我并没有找到太多信息,如今虽然有不少人对二代Mahavishnu非常不买单,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仍然有一大批追随者喜爱着这一阵容。

Power of Love的现场版相对专辑中并没有太多改变,毫无疑问的是这首歌无论是作为专辑开篇还是现场表演开场都是极为合适且完美的。

Visions Is a Naked Sword的现场演绎或许是最值得听的,现场的情境下我们终于能够听清Narada有如天雷一样的鼓声,Jean-Luc的delay在现场的声场下显得更加震撼,而真正使得Visions Is a Naked Sword在我心中封神的是John在歌曲结尾的吉他solo。比起专辑版本中Funk律动下较为收敛的solo,John在现场中打开了移频器(frequency shifter)将原本暖阳般的吉他音色变成了一幅锐利的黑白。与Billy一样,Narada同样会和John进行吉他和鼓的二重奏,在歌曲最后音色再次切换,锐利的黑白中挣扎出的暖阳已经变成一幅炙热图卷,乐队剩余成员重新加入终结歌曲。Vision Is a Naked Sword对我来说是乐队的另一个现场神曲,而结尾部分使用移频器的二重奏solo也将在下一张专辑中发展成了一首独立的歌。

Smile of the Beyond的现场演绎则像是专辑版本的全方位加强,Gayle的演唱在现场更加动人心弦,新添的小号solo更加灵动,John和Jean-Luc的对飙听一次爽一次,中段还插入了Narada的鼓solo。从这里就能看出Narada绝对不是一个盲目模仿任何鼓手的普通匠人(craftsman)而是有着自己人格的艺术家(artist)。他的solo更加强调他身上那份浓厚的Funk律动,听众哪怕只是听着他的鼓都会不自觉地想要起舞,但同时也不失凶猛的双踩。

这两人现场的演奏密度完全是旗鼓相当 (这两人现场的演奏密度完全是旗鼓相当)

Wings of Karma可能是所有歌曲中在现场演绎时改变最大的一首歌。最显著的改变就是solo部分,由原来的小提琴吉他对飙变成了John和Jean-Luc各自演奏一段solo。

John的solo部分是经典的鼓和吉他的二重奏,尽管二重奏这个词放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准确,因为剩余的乐队成员仍然在持续伴奏,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围绕吉他和鼓二重奏展开的solo,因为其最核心仍然是John和Narada极为默契的配合。而到了Jean-Luc的solo,我几乎难以用语言描述。早在听录音室专辑时我就已经确定了Jean-Luc Ponty是一位极为厉害的小提琴手,但相比Jerry Goodman我仍然更加喜欢Jerry,直到我看过了他现场演奏Wings of Karma的视频我才真正开始喜欢上Jean-Luc而如今他已经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手了。

而Hymn to Him的现场相比之下就逊色了非常多,原曲接近20分钟分成了不同部分,但仍然保证了全曲的顺畅流动。放在现场中段的部分经常显得过于冗长,虽然这是唯一一首得以让Ralph Armstrong展现他的贝斯solo的歌,但比起One Word中与歌曲融为一体的贝斯solo部分,放在这里就显得有点冗长多余了。并且每当乐队开始演奏Funk的部分时,经常听起来像在jam,听久了容易失去乐趣。

但真正也是最大的问题还是乐队的组成,虽然此时乐队的正式成员仍然是5位,但在现场加上的管弦乐队使得整个乐队成员数扩充到11位,并且每位成员都在演奏乐器的情况下,为了尽量顺畅地从一个歌曲部分切换到下一个部分,乐队在现场经常要花不少时间在衔接不同乐曲部分上,虽然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比起一代Mahavishnu的干净利落和紧凑,二代Mahavishnu的现场就显得有点拖沓了。

乐队1974年的现场 (乐队1974年的现场)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二代Mahavishnu现场的情感非常复杂,一方面我非常欣赏乐队所展现出的实力,无论是单人solo还是吉他鼓二重奏或是小提琴吉他对飙,二代Mahavishnu有着不输一代的输出密度和更加宏大的声场。另一方面,乐队成员的扩充导致演奏长歌时显得有点拖沓的缺点又让我难以忍受。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要想讨论二代Mahavishnu的现场其实挺困难的,比起一代至少还留下了一张Between Nothingness and Eternity,二代Mahavishnu在解散前甚至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现场专,视频记录的现场也少得可怜,较为完整Bootleg录音更是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同一场演出的录音甚至分散在好几个不同的视频里面,如果说一代Mahavishnu的Bootleg录音得以让我们在当下惊鸿一瞥Mahavishnu Orchestra作为一支现场乐队的完整实力,二代Mahavishnu留下的寥寥录音连供我们惊鸿一瞥都不够。

第五张专辑

乐队的第五张专辑,同时也是二代Mahavishnu的第二张专辑并非像Birds of Fire一样在巡演路上忙里偷闲录制的,但很明显的是其创作早就开始了,部分音乐素材在74年的巡演中就已经初露端倪了,这也是在当时比较常见的做法,乐队经常会在现场磨合演出新的音乐素材随后才在专辑中正式发行新歌。

比起Apocalypse中使用一整支大编制的管弦乐队,这次专辑录制的乐队阵容更加接近74年巡演时的乐队阵容,除了五位核心成员,由两位小提琴手,一位大提琴手,和两位吹奏乐手组成。

作为二代阵容的第二张专辑,专辑封面延续了Birds of Fire的设计语言,某种程度上也和一整张专辑的音乐显得相得益彰:炙热灿阳变为寂寥的夜,耀眼的火之鸟盘旋于皑皑冰山,冰融为水,所过之处绿意盎然,一朵红花盛开在河流末端。

对我来说,这就是整个音乐史上最美丽的一幅专辑封面,而它所描绘的音乐图景名为:

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过去一整年,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正是我听得最多的一张Mahavishnu Orchestra专辑。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很难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Mahavishnu专辑。

专辑用Eternity's Breath开场,歌曲的第一部分与Power of Love类似又不同的是,这是一场比Power of Love更加克制的开场,各种乐器缓缓淡入环绕着中央的宁静,阵阵仪式般的鼓声飘荡着,哇音提琴缓缓划过,吉他与提琴的齐奏如同一道闪电,伴随Narada惊天动地的鼓,吉他侵入,随后各个乐器交错涌入,在繁复华丽的乐章中,人声吟唱响起,这又是一首对“神明”的赞歌。如同Coltrane用自己的萨克斯谱写对上帝的赞歌,John借助音乐,向他眼中的“神明”诉说着自己希望完成“神明”意愿的请求。

当乐器与人声纷纷淡去,小提琴浮游而上的音符拉开了第二部分的帷幕,歌曲加速,但对完成“神明”意愿的夙愿没有改变。John的吉他撕裂出阵阵音符仿佛驾驭着那股来自永恒的气息划过,Jean-Luc的提琴所散发出的音符涟漪着向上攀升着,直到仿佛失去理智一般。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张专辑,一大原因便是专辑的开场实在是太过于惊艳了,每次听Eternity’s Breath就仿佛神智坐上了快车一发不可收拾,颅内高潮一阵又一阵。

当然这张专辑远远没有止步于此,紧接着专辑中的第三首歌是Lila's Dance。我不想再花时间用语言去描(hui)绘(diao)歌曲了,Jean-Luc和John又一次再一首歌中贡献了各自顶尖的solo。而毫无疑问John和Narada的二重奏在这首歌达到了顶峰,也是在这首歌里面,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室的情境下,我们才得以听到John完全放开手脚表达自己的模样,其solo的暴力程度无疑能在所有Mahavishnu歌曲中排第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难接受专辑中剩余的歌,尽管他们仍然还是实实在在的好歌,但专辑中段的几首歌很难让我把它们看作是真正的Mahavishnu的歌。Can't Stand Your Funk中的Funk味简直是突破天花板的程度,但是全曲几乎没有任何solo的属性还是让以前的我非常难接受。Pastoral则是整张专辑第一次真正慢了下来的一首歌,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早在74年乐队在表演Wing of Karma的时候,John在结束他的吉他solo的时候就会弹奏这首歌,这也导致我怀疑Apocalypse和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这两张专辑其实应该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同一张专辑。总体上看,这两张专辑或多或少有各自的一些缺点,Apocalypse中的歌编排够好但solo多少差点意思,Visions中的solo突破天际般的好但是一些歌曲感觉像半成品一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这世界上并非每一首歌都应该有惊天动地的solo和复杂到极致的编排,对于这样一支爵士乐队来说,或许最勇敢事的就是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solo能力关注在歌曲本身的一股意境,而意境也是Pastoral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专辑第一面最后一首歌Faith则类似Birds of Fire中的Hope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最高点,不同的是歌曲最后乐队以极快的速度齐奏完结,而似乎Gayle Moran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加速逗笑了。

翻过黑胶,Cosmic Strut是二代Mahavishnu到这张专辑为止所有歌曲中唯一一首著作署名非John Mclaughlin的一首歌,Narada的创作就如他演奏的风格一样Funk味十足,不管是John还是Jean-Luc在这首歌中都放下了速度,跟着Funk的律动演奏出了另一番风味的solo。

然而乐队并不打算留给观众任何休息的时间,Gayle Moran演唱的If I Could See伴随着Narada巨大的鼓声将观众们带入太空,Be Happy是整张专辑最像jam的一首歌,也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首歌。虽然其速度和solo的方式都Mahavishnu得不行,我也不反感录音室专辑中的jam时刻,但放在这张专辑中我多少觉得有点不合时宜。

Earth Ship则像是真空中的宁静,乐队一同在Earth Ship之上享受着一份宁静,如果没猜错的话,这首歌的人声应该是Ralph Armstrong,这位年轻的贝斯手在下一张专辑则会更多地贡献他RNB味十足的人声。

Pegasus则是Jean-Luc展现的时刻,他标志性的小提琴delay在寂寥的夜空中划过,仿佛孤独的太空旅行者在无人深空中不急不缓地前行着。

随后弦乐加入,Opus 1的弦乐过渡早在74年表演Vision Is a Naked Sword就出现过,随后使用移频器的吉他solo终于在这里被命名为On the Way Home to Earth。吉他拨片重重砸在琴弦上,仿佛Earth Ship砸入大气层。比起专辑开头的吉他鼓二重奏的那般热情似火,此处的二重奏多了一份黑白分明的尖锐。歌曲临近结尾,在弦乐的伴奏中,John和Narada的鼓继续演奏着,乐队仿佛神明一般缓缓落在地球表面,随后所有音符骤然抽离。

专辑结束

两次巡演,两张专辑

乐队75年的巡演要早于专辑发行一个月,Eternity's Breath接替Meeting of the Spirits,Birds of Fire,Power of Love成为新的开场曲。现场版本的Eternity's Breath无疑是非常震撼的。而更加震撼的是Lila's Dance的现场,没有了录音室的各种限制,John的solo甚至要更加疯狂与密集,但非常可惜的是,乐队鲜少表演这首歌,在留存的极少数Bootleg中,只有一场的录音清晰地记录了John现场表演Lila's Dance的风采,甚至唯一留存的这个清晰录音在歌曲完全结束前就被掐断了。

专辑剩下的歌中只有Cosmic Strut,If I Could See,Be Happy进入了巡演的曲目列表,当然也有可能乐队还表演了其他的歌,但我能找得到的录音中他们只表演了这几首歌。除了新专辑的几首歌,乐队还表演了You Know You Know,Sanctuary和Vision Is the Naked Sword。

也是在专辑巡演期间,Jean-Luc在巡演大巴上看到了新专辑的唱片包装,随后他便大发雷霆,他认为自己应该拥有Pegasus的著作署名权因为歌曲中无论是delay的还是歌曲本身的演奏都是他的想法,同时他也受够了John日复一日询问自己是否要加入Sri Chinmoy的精神信仰。他并不反对他人的信仰,但他也不希望别人要求自己加入他人的信仰。在离开乐队的同时寻求个人发展的同时,Jean-Luc也把John告上了法庭,而这场纠纷最终以John支付了赔偿金结束。

虽然John和Jean-Luc之间的关系破碎非常可惜,但好在多年以后两人的关系也恢复了,两人也有再次一起表演过。Jean-Luc离队后的一系列个人专辑的成功也使得他日后并没有对这件事有太多的不快。

脱离了他人乐队的Jean-Luc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脱离了他人乐队的Jean-Luc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失去了Jean-Luc的乐队并没有停止巡演,参与了专辑录制的小提琴手Steve Kindler晋升成为了第一小提琴手,而后Gayle Moran也退出了乐队由Stu Goldberg替换,同时加入的还有来自Frank Zappa乐队的Norma Jean Bell。

Stu Goldberg (Stu Goldberg)

Norman Jean Bell,从Frank Zappa乐队走出来的女萨克斯手,演奏风格非常凶猛 (Norman Jean Bell,从Frank Zappa乐队走出来的女萨克斯手,演奏风格非常凶猛)

我对乐队75年的巡演的感受其实和74年的感受差不多,一方面每一场Eternity's Breath和Lila's Dance都让我听的时候激动不已,另一方面其他曲目对比之下就显得比较逊色,并且Vision Is the Naked Sword有着和74年巡演时同样的问题:一些部分显得有点冗长。

并且同样的,75年时期的巡演Bootleg录音甚至比74年要更少,其中一些录音质量更是烂到只能听个响的程度。

而对于John来说更加不幸的是,由Rex Rouge花了几个月没日没夜打造(甚至在这期间还因为过于沉迷打造吉他而和女朋友分手)的Rainbow Double Neck双颈吉他在巡演期间从椅子上滑下摔成了两块,小提琴手Steve Kindler则是亲眼目睹了吉他被摔成了两块。在这之后John则是使用了多种型号的Les Paul作为代替完成了剩余的巡演,而被摔坏的Rainbow Double Neck则是被保险公司收走,Rex Rouge曾试图从保险公司中拿回吉他但最后也只是不了了之。而这把传奇的吉他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在繁复的历史长河中,但它曾经的耀眼无疑是无比美丽又极具力量的,就像Mahavishnu Orchestra这支乐队一样,它也即将走想它的终点。

1975年使用Les Paul完成巡演的John (1975年使用Les Paul完成巡演的John)

结束了75年的第一次巡演后,乐队的经济情况终于无法支撑一支带着管弦乐队的乐队继续巡演下去了,哪怕只是一支极小型的管弦乐队都不行。于此同时,John也对Sri Chinmoy的信仰产生了怀疑,陷入自我怀疑的John也在彼时妻子的建议下退出了Sri Chinmoy的信仰。

但退出了精神信仰的John却无法退出Mahavishnu Orchestra,受唱片公司的合约限制,他必须再做一张Mahavishnu专辑。

所以也就有了75年的第二张Mahavishnu专辑Inner Worlds,封面上是John本人的照片,与之前的任何一张Mahavishnu专辑封面都大相径庭,同时专辑中也再也没有Sri Chinmoy的诗。

Inner Worlds (Inner Worlds)

虽然John本人仍然认为这是一张二代Mahavishnu的专辑因为这支乐队保持了二代Mahavishnu的精神(it has the spirit)。但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支完全不同的乐队了,此时的乐队成员分别为吉他手John Mclaughlin,鼓手Narada Michael Walden,贝斯手Ralph Armstrong,键盘手Stu Goldberg。由于不需要再给一支管弦乐队让位,四个乐器占据了声场中的更多的位置,无论是从制作还是从演奏的层面上看,这是一张非常好的专辑。

四人编制的乐队 (四人编制的乐队)

但从音乐上,至少从署名权上看,很明显专辑中多了不少Narada的音乐色彩,Funk和RNB人声元素轮番上阵。我不想过多地贬低这张专辑,这是一张非常悦耳的专辑,但可能正是因为它过于悦耳,我很难将它视作一张Mahavishnu的专辑,虽然它仍然有像Miles Out这样锐利的歌,但其剩余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显得比较无聊了。

完成了专辑乐队便在75再一次踏上了巡演的大巴,回归了小编制的乐队带回不少一代Mahavishnu的歌。其中包括了Meeting of the Spirits,Open Country Joy,Sanctuary,You Know You Know,One Word,Hope和Dawn。

乐队最后一次巡演 (乐队最后一次巡演)

我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在这段时间的巡演录音上,正如Inner Worlds这张专辑一样,这仍然是一支非常好的乐队,但在我听来John的演奏似乎变得不是那么上心了,不管是退出Sri Chinmoy的信仰对他的影响或是新的音乐方向对他的召唤,此时的John并不打算过多地停留,他即将前往下一个旅程。

1975年11月29号,由Jan Hammer的乐队暖场的最后一场Mahavishnu Orchestra演唱会结束,70年代的Mahavishnu Orchestra就此终结。

结语

二代Mahavishnu的开始或是结束对比起一代确实少了很多传奇色彩,无论是因为资料的稀缺还是我自己多多少少的热情消退,我不觉得在目前的状态下我能写得更好。其实关于John Mclaughlin在Mahavishnu之后能聊的东西还有很多,无论是Shakti还是80年代的吉他三重奏还是80年代的Mahavishnu,但我也不打算再继续写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了。

关于Mahavishnu的这三篇文章已经把我对这支乐队所了解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榨干了,再往下写就只能用一些浮夸的词汇去赞美音乐了,当然这样做对我来说毫无关系意义,音乐以及任何艺术都不能也不该被描述(所以我很讨厌文艺b,因为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描述艺术),当然我自己也多多少少在这几篇文章里这样做了,所以之后我肯定会换个方向或者方法去聊音乐。

至于之后我要怎么转变方向继续聊音乐我不太清楚,但大概率接下来会去聊King Crimson或是Robert Fripp或者是Bill Bruford因为最近在读Bruford的自传,但我也不确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