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评审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是产品经理日常会议的形式之一,也是一个“公开处刑”的时刻。这篇文章,我们看看作者分享的如何做好一次需求评审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前段时间有小伙伴留言,想聊一下关于需求评审面向不同角色如何处理,以及产品不同生命周期产品工作上有什么区别。我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分两期内容来展开聊一下。
需求评审对于产品同学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每次在进行新的迭代之前,我们一定会经历需求评审这个环节。如果按每2周一次小迭代,2个月一次中迭代,半年一次大迭代,那至少我们1年要经历32次需求评审。
但这是非常非常理想的状态,真实情况可能要乘以2倍,甚至3倍的次数。
即便是很稳定的迭代频次,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团队,也会产生不同需求评审的次数。
我们来看下,大家有没有遇到以下这几种情况:
IBM研究表明,需求阶段的错误,在开发后期进行修复,成本可能会增加10-100倍。
首先我们先达成一个共识,需求评审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跨部门(产品、研发、设计、测试等)协作,确保所有干系人对需求的理解一致,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的执行错误。例如:若产品未明确“用户登录功能”是否支持第三方账号,开发团队可能默认仅实现基础登录,导致后续返工。
提前识别需求中的逻辑漏洞、技术难点或资源冲突,降低后期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典型风险:需求超出技术实现能力、时间节点不合理、合规问题(如数据隐私)。
结合业务目标与资源限制,筛选高价值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在低优先级功能上。
通过公开讨论明确各方职责,减少推诿,提升团队对需求的承诺感。
这样看下来,需求评审的重要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吧。
我们把需求评审分为三个阶段:会前准备/会中控制/会后跟进
这里我们把面向的角色大致分为三类:业务方(外部客户/内部商务等)/UED团队/研发团队不同的角色工作职能不同,看待问题角度不同,所以同样的需求文档他们想要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样的需求文档,针对不同的角色,侧重点不同,需要的沟通的方式,提供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
需求评审虽然是产品同学习以为常的事情,但要做到高效高质量,其实也是件很难的事情。
希望这篇内容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本文由 @Robbi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