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打败锂电的,只有锂电自己

钛媒体

  ·  

2025-01-02 02:09:41

  ·  

2次阅读

文 | 华夏能源网

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由“资源为王”到“技术为王”,能源产业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不断增强。

中国在能源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如高效高功率光伏电池、钙钛矿技术、超大型风机、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等。但科创之路无坦途,要实现零碳未来的美好愿景,科技创新仍需克服诸多难题和障碍。

王康一直深耕新能源材料行业,对上游材料开发与应用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研究论文先后发表于《Nano Energ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期刊,并获得十多项国内和国际专利。

2019年,鹏辉能源实施聚焦储能战略,目前同时布局储能电芯和储能系统两大业务。在储能电芯业务上,鹏辉能源出货量连年稳居行业前十;在工商业储能系统,鹏辉能源出货量稳居国内前三甲。

锂电池一直是鹏辉能源的基本盘,公司同时在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上紧跟潮流。2024年8月底,鹏辉领先行业对手率先发布了“第一代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5年建立全固态电池中试线,2026年建成正式产线。

下一代电池技术会不会颠覆锂电时代?王康认为,“固态电池在储能行业的应用可能要比想象的晚。未来能打败锂电的,只有锂电自己。”

面对行业的冷与热,王康都始终站在技术的角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以下是华夏能源网与王康的深度对话实录:

电芯越做越大,谁会成为主流?

华夏能源网:电芯大型化趋势下,我们看到在280Ah、314Ah之外,多种规格的电芯五花八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王康:之前为什么会有314Ah和280Ah两个标准型号的储能电芯?主要是沿用了动力电池电芯的型号。储能行业发展初期,产业不成熟,但发展速度超过了产业链的技术准备,所以大家就用成熟的产品型号去快速占据市场。

在行业发展初期,采用标准化型号对所有企业有利,这样能够快速把规模做大。但是,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竞争进入白热化,于是大家开始找寻自己的竞争优势,电芯型号的多样化便成为了必然选择。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产品标准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差异化竞争。不管是集成厂商之间的竞争,还是电芯厂商之间的竞争,大家都在推动差异化,因为这样才会让自己拥有竞争优势。

华夏能源网:在电芯型号上,头部系统集成商有较大话语权,系统集成商反向定义电芯,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康: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由产业链地位决定的。目前阶段,在整个产业链上集成厂商的话语权要大过电芯厂商。未来一段时期,储能电芯市场还是供大于求,这就势必导致集成厂商的话语权更大。

相对来讲,集成厂商比电芯厂商更靠近终端,他们对终端用户的理解更深入,这是他们对用户理解或者是对于电芯定义有优势的地方。

第二,刚才讲的314Ah电芯,它本身也是一个标准型号,因此从280Ah到314Ah,不能称之为迭代,只能称为升级。对于电芯厂来说,它的难度较小。那么其在客户的指导下去做这种升级也是非常愿意的。

第三,升级是能够降低成本的,这对整个产业链是有利的,所以大家乐于去促成。

未来,随着产业链走向成熟,竞争的差异化逐渐加大,集成厂商定义电芯情况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电芯厂商基于自身的技术平台,基于自身的产能,或者是基于对市场应用场景的理解来推出产品。

引爆行业热点,固态电池前景如何?

华夏能源网:无论是储能电池还是动力电池,锂电技术均面临着钠电池、钒电池等技术路线的“挑战”。锂电池的市场地位会不会被颠覆?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康:能够打败锂离子电池的只有锂离子电池自己。因为不管是从能量密度、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产业的成熟度,还是技术可持续性,锂离子电池都是电化学储能最全面,或者说最适合的选择。

现在热门的钠离电池也好,钒电池也好,在能量密度、产业规模、在成本和技术特质上面,或多或少都有弊端。

所以我们认为,锂离子电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整个储能市场的主流,它的规模都会保持正向地稳步增长。

华夏能源网:“能够打败锂电池的只有锂电池自己”,为什么这么说?

王康:因为锂电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就是它的安全性能。

如果锂离子电池能够真正做到主动安全,实现不可燃烧,包括以固态电池为首的新技术能够真正商业化,那么锂离子电池才能够真正的“高枕无忧”。

因此,我认为锂电池下一步技术发展的重心一定是围绕安全去展开。不管是从技术材料选型方面从液态走向固态,从三元走向铁锂,从简单的PP隔膜走向聚合物涂覆这种更安全的隔膜,还是从系统层面,从风冷、液冷走向全浸没等等,核心都是安全。

这两年,储能行业大家更多地关注成本。但是把时间周期拉长,锂电池下一步发展的核心一定是安全。

华夏能源网:固态电池最先能在哪些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

王康:固态电池在数码领域等对能量密度极致追求的领域会率先实现应用,比如说低空经济或者手机电池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极致的追求,对安全性能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对成本又不太敏感。

在储能领域,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比较晚。因为储能对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循环寿命、能量转换效率等要求非常严苛,而这也是固态电池目前的短板,未来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攻关才能实现突破。

行业内卷加剧,什么是致胜法宝?

华夏能源网:在电芯及储能系统价格不断走低下,有人提出“卷价格不如卷技术”。您怎么看,行业反内卷的正道是什么?

王康:我非常认同,技术创新是破除内卷的关键。因为储能行业经过了一轮产业周期后,大家的规模、技术沉淀以及对应用市场的理解、对客情关系的维护都到了一定水平,这个时候你想要再去打败竞争对手,唯有推陈出新,从技术上去提升自己的产品,真正地做到差异化竞争。

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下半年碳酸锂价格的波动已经非常小了。随着碳酸锂的周期走完,整个产业链的供应已经趋向成熟,这个时候很难通过简单的供应链优势来击垮竞争对手。我觉得现在正是比内功的时候,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应该在直通率、产线利用率、能效、人均产出和人均产值上面去优化。

华夏能源网:您如何看待市场与创新的关系?

王康:我觉得市场是准绳。市场引导着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检验着创新成果。

任何一家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商业价值,都是为了经营。那么,怎么样去检验创新成果?那就是市场。

一方面,市场引导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市场是创新结果的检验基石,用来检验创新成果的优劣。不被市场认可的创新,我觉得都不能叫真正的创新。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强化价值创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解决客户与终端市场的问题。

华夏能源网:锂电行业火热起来后,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有明显上升趋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康:知识产权的诉讼纠纷上升,其实还是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一种表现。企业竞争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价格、服务、品质等等,当然也包括知识产权。

从社会的发展历程讲,对知识的尊重、对专利的尊重,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谁掌握了专利的主导或者是占有优先地位,那么它必然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华夏能源网:从技术专家的角度看,您希望储能行业创新技术更开源还是保护更严格?

王康: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希望技术更开放;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当然希望技术保护的更严格。

任何一家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都需要整个行业更加尊重技术创新,这是商业发展的核心本质。但从更广的视野,从单纯的技术视角来讲,技术的开源、专利的公开肯定会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进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