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到十三世纪的盔甲:锥形头盔、锁子甲和风筝盾的发展

机核

  ·  

2024-11-15 09:38:15

  ·  

2次阅读

在11和12世纪,圆锥形头盔、锁子袍、以及风筝盾在西欧都很常见:它们出现在法国、德国和英国,以及意大利、西班牙、波兰、匈牙利和斯堪的纳维亚。也出现在进入圣地的前两次十字军东征的战士身上,以及为收复失地而战的西班牙人所穿戴的盔甲。

直到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大部分军队仍在使用风筝盾,包括步兵和骑兵。虽然它的尺寸、形状和制造方式基本没有变化,但顶部的边缘变得不那么圆了。这一时期对盾牌的描述也显示,有些盾牌是弯曲的,更贴近士兵的身体。就像早期使用的那些盾牌一样,圆形盾牌也出现在12世纪,然而,到了本世纪末,它们只是出现在西西里和西班牙士兵的手中,也许是由于穆斯林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头盔都是圆锥形的,要么是一体式的,要么是分段式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都有护鼻。

现存的头盔中,有一个著名的头盔是由一块金属敲打成型的,属于一体式头盔。据说是圣文斯劳斯的头盔,存放于布拉格大教堂的财宝库里。

圣文斯劳斯头盔 (圣文斯劳斯头盔)

其他头盔是由几块铁片铆接在一个圆形的边缘上制成。其中一些有护鼻,其他的可能已经失去了护鼻,少数情况下会在下边缘连接有锁甲。有些还有镀金装饰的迹象。

12世纪的身体盔甲,从根本上说仍然是锁子袍,尽管其长度从腰部以下到膝盖以下不等。有一种说法认为锁子袍的长度是由气候决定的——在北欧,锁子袍比较长,而在圣地作战的士兵则使用较短的版本。

一般来说,锁子袍是宽松的,有时用腰带束在腰部。在12世纪期间,锁子袍的袖子变得更长了,直到该世纪末,袖子延伸到了手背上。这些护手只是覆盖在手背上,手掌由布或皮革保护。只有在极少数的例子中,才会出现单独的手指部分,在下面这副《威斯敏斯特诗篇》的微型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锁子手套。

请注意他的锁子甲罩衣(也叫盔甲罩袍)上出现了纹章图案,腿上穿有锁子马裤;大英图书馆,约1250年 (请注意他的锁子甲罩衣(也叫盔甲罩袍)上出现了纹章图案,腿上穿有锁子马裤;大英图书馆,约1250年)

然而,这些手套并没有完全覆盖手部,而是让拇指和手指自由活动。腕部通常会有绳索或皮带紧紧地固定住袖子。所有锁子袍都穿在夹层内衣上,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大约在12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穿戴一种长的纺织服装,称为盔甲罩袍(surcoat)。这是一种宽松的无袖服装,裙摆开得很深,一直到小腿中部,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采用这种服装是为了展示穿戴者的纹章。但这种说法现在已被否定,因为带有纹章的外套在13世纪才出现。

锁子马裤从11世纪开始,随着板甲的出现,一直使用到14世纪才被淘汰。它们通常延伸到膝盖以上,覆盖大部分腿部。偶尔也会出现马裤向下延伸以覆盖脚部的情况,有时还会在脚跟上加装马刺。锁子马裤提供了灵活的保护,可以有效地抵御砍切武器。然而,钝器的打击仍然会对穿戴者造成粉碎性骨折。

大多数士兵还戴着保护头部的锁子兜帽,但这些是独立的盔甲还是锁子袍的一部分,目前还不清楚,很可能两种情况都有。

鳞甲(scale armor,又称片状甲lamellar armor)也在这一时期制造和使用。然而,这种盔甲很罕见,到目前为止,锁子甲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盔甲形式。与圆盾一样,它们也最常出现在西欧的“敌人”身上,比如穆斯林士兵。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战士,请注意中间的战士在锁甲外套着绗缝布甲,并且还穿着锁子马裤。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战士,请注意中间的战士在锁甲外套着绗缝布甲,并且还穿着锁子马裤。)

盔甲发展的重要变化出现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特别是盾牌尺寸和形状的变化,新型头盔的发展,马甲的引入,以及纹章学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

风筝盾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主要形式,一种更小、更轻的盾牌开始取代了它,这种盾牌更短、更宽、更像三角形,这就是所谓的“熨斗”(heater)盾牌。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采用了腿部装甲,使长风筝的形状变得没有必要。新的盾牌也不那么笨重,更容易操作,特别是在马背上。步兵继续使用着风筝盾,但最终,他们也转而使用较新的设计。

虽然带护鼻的圆锥形头盔一直使用到13世纪,但在12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有点圆的头盔,并开始与旧式头盔并行使用。这一种形式的头盔,叫做圆顶头盔(cervellière,后来演变成开脸头盔bascinet),在十三世纪初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头盔,它经常戴在锁子防护帽上面。

圆顶头盔在整个中世纪时期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直都在使用。它们便宜且易于生产,因此是那些买不起更先进护甲的平民和非职业士兵的最爱。

左图:取自摩根圣经,约1240-50;右图:现代重演穿戴者 (左图:取自摩根圣经,约1240-50;右图:现代重演穿戴者)

从13世纪初开始,有时会在头盔的前面安装一块额外的板,以覆盖和保护面部。后来,作为面罩的板子又延伸到了后面,导致了“大头盔”(great helm,也叫桶盔)的发展。但还有一种较为合理的说法,大头盔是由更早的鼻形头盔演变而来的,这其实就是有护鼻的圆锥形头盔。

从这种类型的头盔中,在12世纪末发展出一种中间类型,称为“封闭式头盔”或“原始大头盔”。在这种头盔中,护鼻的扩展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脸盘。这种头盔在很大程度上被真正的大头盔所取代,大约是在1240年。

早期大头盔是一个简单的圆柱形,只有非常小的开口用于通风和视野。后来的设计有了更多的弧形设计,特别是在顶部,以偏转或减少打击的影响。它经常戴在锁子护帽上,需要在头顶和头盔下增加一个额外的夹层战斗帽,有时甚至还与更贴合头部的铁制圆顶头盔一起佩戴,目的都是将大头盔牢牢固定在佩戴者的头部中间。

但有时不一定能让大头盔保持原位。

有一次,伟大的骑士威廉·马歇尔的头盔在比武中转了一圈,以至于他的视线和呼吸都被打断了。他好不容易及时把头盔拉下来,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小小的视孔也意味着战士的视力会受到影响,但这个障碍可以通过练习和熟悉来克服。

骑兵很快采用了大头盔,因为他们需要它所提供的额外保护,而且它很快成为整个欧洲最主要的头部盔甲。然而,为了在近战中获得更大的视野和行动自由,士兵们往往会在第一次长矛冲锋后摘下大头盔。

对于许多步兵来说,这种盔甲往往太过繁琐、太重、太有局限性,而且最主要的是,太贵。

▲左:德国大头盔,柏林博物馆;中:纽伦堡科恩堡汉斯·里特尔的头盔,14世纪中叶,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右:冯·普朗克家族的仪葬头盔,顶部有两个牛角饰章,14世纪。 (▲左:德国大头盔,柏林博物馆;中:纽伦堡科恩堡汉斯·里特尔的头盔,14世纪中叶,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右:冯·普朗克家族的仪葬头盔,顶部有两个牛角饰章,14世纪。)

另一种新型的头盔,即所谓的锅盔(kettle hat,也叫做战帽),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引入的。它由一个紧贴头部的碗状和一个宽而平的帽檐组成。虽然这种类型的头盔在古典世界很常见,而且事实上与加洛林王朝使用的头盔非常相似,但加洛林式的头盔在欧洲已经不再使用,而锅盔直到12世纪末才重新引入。随着封闭式头盔的发展,有帽檐的头盔在西欧重新出现了。

锅盔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很常见。在德语中叫做eisenhut,在法语中叫做chapel de fer(这两个名字在英语中都是“铁帽”的意思)。之后,它的寿命很长,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形状的头盔仍在制造和使用。

至少在进入14世纪之前,早期的例子都是像分段式头盔那样的结构,是一个铁制框架,其中的空间由独立的三角形板块填充,而后来的例子则是由一块金属板,或由两块金属板通过中央的脊线连接而成。锅盔和分段式头盔一样,生产起来相对容易和便宜,是普通士兵最常使用的头盔,尽管有时骑兵和骑士也会戴。它通过一个皮制的下巴带固定在头上,可以戴在锁子防护帽上,也可以不戴在上面。

宽大的帽檐对来自上方的打击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例如来自骑兵剑的打击,而且在攻城战中非常有用,因为宽大的帽檐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上方射出或落下的投射物。与其他类型的头盔相比,锅盔的优势在于它不影响佩戴者的视力、听力和呼吸。

在这幅手抄本插图中,有许多士兵戴的就是锅盔,这里还有各种头盔如大头盔、圆顶头盔和护鼻头盔;来自13世纪的摩根圣经。 (在这幅手抄本插图中,有许多士兵戴的就是锅盔,这里还有各种头盔如大头盔、圆顶头盔和护鼻头盔;来自13世纪的摩根圣经。)

一个一体式的锅盔,意大利,约1460年。 (一个一体式的锅盔,意大利,约1460年。)

锅盔可以选择带或不带锁子护帽,或者后来的锁子颈圈或护喉板甲,并由一条下巴带固定。

从十二世纪下半叶开始,除了使用锁子甲外,还发展了各种绗缝织物护甲,然而,普通士兵也可以把它作为唯一的防御装备。尽管它有很多名称(如pourpoint、aketon和gambeson),但“pourpoint”(武装衣)可能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名称,用于所有类型的软质绗缝护甲。

它们并不是一种非常显眼的盔甲形式,因为它们穿在其他护甲下面,所以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很难说清。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夹层护腿”(gamboised cuisse),在13世纪后期开始出现。

似乎直到12世纪后期马才有盔甲保护。然而,在这之后,马匹被披上了一块大的松垂的布,称为马衣(caparison),特别是在后来,这块布上印有骑手的颜色或徽章,变得很普遍。

取自圣乌苏拉的神龛,图中男子所穿的就是一种绗缝布甲 (取自圣乌苏拉的神龛,图中男子所穿的就是一种绗缝布甲)

在这一时期及以后,各种装饰技术——例如,凸印、镀金、蚀刻和雕刻——都用于使盔甲的表面更有吸引力,特别是盾牌,以及显示佩戴者的财富和地位。

在中世纪,象征性的、宗教和世俗的图案开始广泛使用。这可能起源于君士坦丁大帝,他在312年的米尔维安桥战役中首次在盾牌和旗帜上绘制了“chi-rho”字样(即凯乐符号☧,这是最早的基督图记之一,由希腊语ΧΡΙΣΤΟΣ的头两个字母X和P重叠组合而成),作为他接受基督教的象征。前往圣地的十字军也在他们的盾牌、罩袍和头盔上画上了十字架,以表示他们对为基督徒争取圣地的神圣使命的奉献。

13-14世纪的条顿骑士团 (13-14世纪的条顿骑士团)

这种装饰的大部分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在一个小圈子之外可能不会很容易辨认,例如一个军事单位或家族。到了12世纪上半叶,一些贵族家庭已经开始使用各种符号来反映他们的地位。

虽然纹章学的确切起源和动机并不明确,但很明显,某种形式的简易识别,特别是贵族的识别,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这种做法变得非常流行,并很快在欧洲广泛采用。到13世纪末,所有的贵族家族都有自己的纹章。他们通常会将这些符号代表家族的特征:狮子可能代表勇气,龙代表力量,狐狸代表狡猾,等等。当家族通婚时,他们的徽章通过合并两个纹章来反映这一点。很快就形成了整个纹章的“语言”和艺术,最终形成了纹章组织,例如在英国,国王理查三世于1484年成立了纹章学院,以规范和管理纹章。

随着盔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战士都有了纹章,使用纹章图案作为识别手段的做法越来越流行。虽然这特别发生在游行或比赛用的盔甲上,而且主要不是为了在战斗中使用,但它确实出现在一些战斗用的盔甲上。当然,盾牌仍然是展示纹章符号的主要表面,但其它装备也有纹章装饰:盔甲罩袍、旗帜(由侍从携带)、战马的马衣,甚至是头盔的饰章。

头盔上的饰章,实际上主要用于骑马比武,一般在战场上不会使用这类夸张的装饰。与之类似的,比武用的头盔,比如大头盔也发展了专门的样式——蛙嘴式头盔。

这种头盔由于其正面开口很像青蛙而得名,它经常和比武场上的全副盔甲,也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板甲一同佩戴。

· · ·

在我的同名公众号,发现更多异世界趣历史。